。西望瑶池降王母。亦然。则上元即指秦虢辈。末句盖伤之也。
  萧士斌
  贝 曰。当时明皇亦好神仙之事。此诗盖有所讽云。
  古风绿萝纷葳蕤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
  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原选者评。纯用比兴。亦骚雅之遗。金銮召对。欣有托矣。中道被放如去妇。以盛颜真
  发而不见答也。辞意怨而不怒。旨合风人。萧士斌
  贝 以为有为而作。殆未必然。
  萧士斌
  贝 曰。诗有比有兴。所以抒下情而通讽谕也。当时君臣夫妇之大伦。不合於礼义。而不克终者。无所不有。太白此诗必有为而作也。
  古风美人出南国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由来紫宫女。共妬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沈吟何足悲。
  原选者评。亦前篇之意。但前篇寓意於君。此则谓张土自辈之谮毁也。
  古风倚剑登高台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晋风日以颓。穷途方恸哭。
  原选者评。天宝以还。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矣。物亦各从其类也。篇中连类引象。杂而不越。途穷恸哭。亦无可如何而已。古风羽族稟万化羽族稟万化。小大各有依。周周亦何辜。六翮掩不挥。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
  飞者莫我顾。叹息将安归。
  原选者评。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所以致恨於臧孙辰之窃位也。
  萧士斌
  贝 曰。此诗全祖。庄子。韩子。二事之意。以鸟为喻。以愧当世。在位之不能。
  引拔同类者。
  古风恻恻泣路岐
  恻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路岐有南北。素丝易变移。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山佥巇。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嗟嗟失权客。勤问何所规。
  原选者评。辞旨明白。白古风凡五十九首。以此篇结之。总厥所述。远追嗣宗。咏怀近比。子昂。感遇。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白之流品亦可睹其概焉。夫开元。天宝治乱迥殊。林甫。国忠相继柄政。宵小盈朝。贤人在野。卒致禄山之乱。宗社几墟。白以倜傥之才。遭谗被放。虽放浪江湖。而忠君忧国之心。未尝少忘。身世之感一於诗。发之诸篇之中。可指数也。岂非。风雅。之嗣音。诗人之冠冕乎。朱子尝欲择历代之诗。为一编以继三百篇。楚辞之后。而以白之古风为之。羽翼与卫。盖有以取之矣。群儿谤伤。何足信哉。
  萧士斌
  贝 曰。此诗讥市道交者。太白罹难之馀。友朋之交。不能始终如一。而或奔走权门。徒有一类失权之客。勤勤劳问。亦何所规益乎。可以知人心之不古矣。
  朱子曰。太白古风两卷。皆自陈子昂感遇中来。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
  其尊慕如此。又曰。太白诗如无法度。乃从容於法度之中。盖圣於诗者。
  刘克庄曰。太白。古风。与陈子昂。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之诗人。皆在下风。
  冯舒曰。此真。国风。
  沈德潜曰。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
  
  卷二
  陇西李白诗二
  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原选者评。此忧天宝之将乱。欲抒其忠诚而不可得也。日者。君象云盛则蔽其明。啼烟啸雨阴晦之象甚矣。诗云。荟兮蔚兮。南山朝阝齐。小人之势至於如此。政事尚可问乎。
  屈平曰。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又曰。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白以见疏之人欲言何补。而忠诚不懈如此。此立言之本指。龙鱼虎鼠之喻。亦本。楚词。及。说苑。兼用。客难。中语。比类陈词。可谓深切著明者矣。
  萧士斌
  贝 曰。太白熟识时病。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章。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而已。
  杨载曰。波澜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刘辰翁曰。参差曲屈。幽人鬼语而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