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二首录一首
  生还粗胜虞。蚤退不如疏。垂死初闻道。平生误信书。风涛惊夜半。疾病送灾余。
  赖有萧夫子。忧怀得少摅。
  原选者评。轼诗好用古人姓押韵。前人有讥之者。若此诗。起二句亦是习气未除。而格韵则高。坚于晚节矣。
  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录一首
  一篇。泷吏。可书绅。莫向。长沮。更问津。老去常忧伴新鬼。归来且喜是陈人。
  曾陪令尹苍髯古。又见郎君白发新。回首天涯一惆怅。郤登梅岭望枫宸。
  李伯时画其弟亮功旧隐宅图
  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
  近闻陶令开三径。应许扬雄寄一区。晚岁与君同活计。如云鹅鸭散平湖。
  原选者评。池上。承乐天句。辋川。承摩诘句。陶令比李。扬雄自喻。一意直下。舒展自如。斯为律诗神境。
  赠岭上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原选者评。高朗。得青莲之一体。
  。娱书堂诗话。曰。东坡还至庾岭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官为谁。曰。苏尚书。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祐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此诗於壁。
  予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复过而北。次前韵
  秋风卷黄落。朝雨洗绿净。人贪归路好。节近中原正。下岭独徐行。艰险未敢忘。
  遥知叔孙子。已致鲁诸生。
  原选者评。刻意斫削。节短而味长。
  陆游曰。建中初。韩曾二相得政。尽收用元祐人。其不召者亦补大藩。惟东坡兄弟犹领宫祠。末句盖寓所谓不能致者二人。意深语缓。尤未易窥测。
  过岭二首
  暂著南冠不到头。郤随北雁与归休。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山
  品 花雨落毵毵。
  原选者评。视迁谪如醉梦中。知其胸中别有澄定者在。
  方回曰。绍圣元年甲戌。贬惠州。四年丁丑。贬儋耳。明年元丰戊寅改元。三年庚辰。量移廉州。永州自便。凡七年。杨凭贬临贺尉。惟徐晦送之。此事极切。梦里似曾迁海外。此联甚佳。殊不以迁谪为意也。
  留题显圣寺
  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
  浮石已乾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
  歇白塔铺
  甘山庐阜郁长望。林隙依稀漏日光。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蚤稻欲移秧。
  迢迢涧水随人急。冉冉岩花扑马香。望眼尽从飞鸟远。白云深处是吾乡。
  郁孤台
  吾生如寄耳。岭外亦闲游。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
  望断横云峤。魂飞咤雪洲。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归路迷千嶂。劳生阋百州。
  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
  原选者评。深稳之至。弥出清新。吾生如寄耳。一句。集中屡见其横溢。固不屑屑於此也。
  次韵江晦叔二首录一首
  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
  二江争送客。木杪看桥横。
  原选者评。冲襟内盎。见于文词。无不邃然入理。
  。苕溪渔隐丛话。曰。东坡自岭外归。次韵江晦叔。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语意高妙。如参禅悟道之人。吐露胸襟。无一毫窒碍也。
  。困学纪闻。曰。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坡公晚年所造深矣。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见司马公之心。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见东坡公之心。
  寒日与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
  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瘴尘。总是镜空堂上客。谁为寂照镜中人。
  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阴雨洗春。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
  原选者评。花落木荣。不言人事。而人事之变迁自见。寄慨良深。
  赠诗僧道通
  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
  香林乍喜闻薝蔔。古井惟惭断辘轳。为报韩公莫轻许。从今岛可是诗奴。
  原选者评。气含蔬笋。只是以谐语入诗。遂成千古名论。世之开堂为人者。能得斯意。定知兔园。四六收簏。时文撮和。补缀不足。为支那撰述。而具正法眼藏者。即如。不搽红粉也风流。只要檀郎认得声。等句。皆为解第一义也。
  。石林诗话。曰。唐诗僧中叶以后。其名字班班为时所称者甚多。然诗皆不传。如。经来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