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房用之尤精。以孝廉为郎。

李《后汉》《方术传》:李字孟节,南郑人。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分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盆部,投候舍。时夏夕露坐,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惊相视,曰:"何以知之?"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灾惑退舍《吕氏春秋》《夏纪》:宋景公时,荧惑在心,公召子韦问焉。子韦曰:"祸当君。虽然,可移于相。公曰:相所与治国家也。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必死,谁以我为君乎?子韦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荧惑其徙三舍。舍行七星,星当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荧惑果徙三舍。"

中台告坼《晋书》《张华传》:华字茂先。惠帝即位,为太子少传。初,赵王伦谄事贾后,求录尚书事,华执不可,由是致怨。华少子题以中台星坼,劝华逊位。华曰:"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耳。"及伦将废贾后,华遂被收。

星集颍川《世说》《德行》篇:陈太丘诣荀朗陵,使元方将军,季方持杖,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亦使步慈应门,兹明行酒,馀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注》: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月犯少微《世说》《栖逸》《注》:《续晋阳秋》曰:会稽谢敷入太平山中,徵博士,不就。初,月犯少微星。时戴逵先著名,时人忧之。俄而死,会稽人士嘲之曰:吴中高士,求死不得。《晋》《天文志》:少微四星在太微西,一名处士星。

伏义已降,文籍始备。逮于战国,其书五车,传之无穷,是曰不朽。夫古之所制,我有何力,而班《汉》定其流别,编为《艺文志》。论其妄载,事等上篇。续《汉》已还,祖述不暇。夫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烦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

且《汉书》之志天文、艺文也,荩欲广列篇名,示存书体而已。文字既少,披阅易周,故虽乖节文,而未甚秽累。既而后来继述,其流日广。天文则星占、月会、浑图、周髀之流,艺文则四部、《七录》、《中经》、秘阁之辈,莫不各逾三箧,自成一家。史臣所书,宜其辍简。而近世有著《隋书》者,乃广包众作,勒成二志,骋其繁富,百倍前修。非唯循覆车而重轨,亦复加阔眉以半额者矣。

但自史之立志,非复一门,其理有不安,多从沿革。唯艺文一体,古今是同,详求厥义,未见其可。愚谓凡撰志者,宜除此篇。必不能去,当变其体。近者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雠校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习兹楷则,庶免讥嫌。语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于宋生得之矣。

五车《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四部《隋》《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摭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郑默始著《中经》。荀勖又因三曰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七录《梁书》《处士传》:阮孝绪字士宗。所著《七录》等书行于世。《隋》《经籍志》:孝绪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经典录,二记传录,三子兵录,四文集录,五技术录,六佛录,七道录。

阔眉半额《后汉书》:马援子廖,上疏长乐宫,述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章怀《注》:当时谚也。

宋孝王《北史》《宋隐传》:族裔世景从孙孝王,为北平王文学。非毁朝士,撰《朝士别录》二十卷。会周武灭齐,改为《关东风俗传》,更广见闻,成三十卷。

虽有丝麻二句见《左传》成九年。

夫灾祥之作,以表吉凶。此理昭昭,不易诬也。然则麒麟斗而日月蚀,鲸鲵死而彗星出,河变应于千年,山崩由于朽壤。又语曰:"太岁在酉,乞浆得酒;太岁在巳,贩妻鬻子。"则知吉凶递代,如盈缩循环,此乃关诸天道,不复系乎人事。

且周王决疑,龟焦蓍折,宋皇誓众,竿坏幡亡,枭止凉师之营,鹏集贾生之舍。斯皆妖灾著象,而福禄来钟,愚智不能知,晦明莫之测也。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详其美恶也。故诸侯相赴,有异不为灾,见于《春秋》,其事非一。

自汉兴,儒者乃考《洪范》以释阴阳。其事也如江璧传于郑客,远应始皇;卧柳植于上林,近符宣帝。门枢白发,元后之祥;桂树黄雀,新都之识。举夫一二,良有可称。至于蜚蜮螽,震食崩坼,陨霜雨雹,大水无冰,其所证明,宝皆迂阔。故当春秋之世,其在于鲁也,如有旱雩舛侯,螟伤苗之属,是时或秦人归,或毛伯赐命,或滕、邾入朝,或晋、楚来聘。皆持此恒事,应彼咎徵,昊穹垂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