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桐城姚柬之任大定府知府,于道光某年得一北宋刊本,全书共五十册,太守所得中缺两册,初拟进呈内府,未果。旋毁于咸丰某年当是十年。桐城失守,深为可惜!”刘氏书他条多言见某书某卷,或闻之某人,独此条不着出处。既与柬之生不同时,不识何以知之?刘氏自言尝着有桐城文学渊源考及藏书纪事诗补遗,或曾于彼二书中详着其说,故于此不复及之耶?编者按:据刘声木先生近函云:“东观汉记记得似系从桐城萧敬孚(穆)手稿中录出,惟本无书名人名及来历。”然柬之自着之伯山诗文集十八卷,固未尝言有是书也。且据罗愿序,任文源所藏北宋本尚只存四十三卷,今柬之所得原书乃有五十册。纵以一册为一卷,亦已溢出任文源所藏本之外,以理推之,此必无之事也,则文如以为不足信也固宜。姑记之于此,以俟续考。庚寅孟秋七月自记。
  本书辑佚校注引用书目和简称
  东观汉记 简称姚本 清姚之骃辑 柏筠书屋后汉书补逸本
  东观汉记 简称聚珍本 清干隆四库全书馆馆臣辑 武英殿聚珍本
  易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诗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诗义会通 吴闿生撰 中华书局出版
  周礼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礼记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左传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公羊传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孝经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尔雅 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影印本
  方言 汉扬雄撰 科学出版社出版周祖谟校本
  释名 汉刘熙撰 经训堂丛书毕沅疏证本
  匡谬正俗 唐颜师古撰 清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广韵 宋陈彭年等撰 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校本
  史记 汉司马迁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汉书 汉班固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后汉书补注 清惠栋撰 粤雅堂丛书本
  后汉书辨疑 清钱大昭撰 广雅书局丛书本
  后汉书集解 清王先谦撰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后汉书 吴谢承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后汉书 晋薛莹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续汉书 晋司马彪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续汉书八志 晋司马彪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后汉书 晋华峤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后汉书 晋谢沈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后汉书 晋袁山松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汉记 晋张璠撰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
  后汉纪 晋袁宏撰 清光绪述古堂刻本
  补后汉书年表 宋熊方撰 收入中华书局出版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
  三国志 晋陈寿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宋书 南朝梁沈约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隋书 唐魏征等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 宋司马光撰 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逸周书 抱经堂校定本
  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列子 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集释本
  吕氏春秋 学林出版社出版陈奇猷校释本
  淮南子 汉刘安撰 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
  新书 汉贾谊撰 广汉魏丛书本
  新序 汉刘向撰 四部丛刊本
  说苑 汉刘向撰 四部丛刊本
  列女传 汉刘向撰 四部丛刊本
  白虎通义 汉班固撰 皇清经解续编陈立疏证本
  论衡 汉王充撰 商务印书馆出版黄晖校释本
  独断 汉蔡邕撰 四部丛刊本
  风俗通义 汉应劭撰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树平校释本
  汉官仪 汉应劭撰 平津馆丛书本
  蔡中郎文集 汉蔡邕撰 四部丛刊本
  拾遗记 苻秦王嘉撰 古今逸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