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已
上乡传)按僧传。栋梁八珍者观音应现也。结徒有一千分明为二。一劳力。一精
修。彼劳力中知事者不获戒堕畜生道。为浮石寺牛。尝驮经而行。赖经力转为阿
干贵珍家婢。名郁面。因事至下柯山。感梦遂发道心。阿于家距惠宿法师所创弥
陀寺不远。阿干每至其寺念佛。婢随往。在庭念佛云云。如是九年。岁在乙未。
正月二十一日。礼佛拨屋梁而去。至小伯山堕一只履。就其地为菩提寺。至山下
弃其身。即其地为二菩提寺。榜其殿曰勖面登天之殿。屋脊穴成十许围。虽暴雨
密雪不沾湿。后有好事者。[竺-二+(尃*几)]金塔一座。直其穴。安承尘上以志
其异。今榜塔尚存。勖面去后。贵珍亦以其家异人托生之地舍为寺。曰法王。纳
田民。久后废为丘墟。有大师怀镜。与承宣刘硕小卿李元长同愿重营之。镜躬事
土木。始轻材。梦老父遗麻葛屦各一。又就古神社。谕以佛理。斫出祠侧材木。
九五载告毕。又加臧获。蔚为东南名蓝。人以镜为贵珍后身。议曰。按乡中古传
郁面乃景德王代事也。据征(征字疑作珍下亦同)本传。则元和三年戊子哀庄王时
也。景德后历惠恭宣德元圣昭圣哀庄等五代。共六十余年也。征先面后。与乡传
乖违。然两存之阙疑。赞曰
 西邻古寺佛灯明  舂罢归来夜二更
 自许一声成一佛  掌穿绳子直忘形
  广德  严庄
文武王代。有沙门名广德严庄二人友善。日夕约曰。先归安养者须告之。德隐居
芬皇西里(或云。皇龙寺有西去房。未知孰是)蒲鞋为业。挟妻子而居。庄庵栖南
岳。大种刀耕一日。日影施红。松阴静暮。窗外有声。报云。某已西往矣。惟君
好住。速从我来。庄排闼而出顾之。云外有天乐声。光明属地。明日归访其居。
德果亡矣。于是乃与其妇收骸。同营蒿里。既事乃谓妇曰。夫子逝矣。偕处何如。
妇曰可。遂留夜宿。将欲通焉。妇靳之曰。师求净土。可谓求鱼缘木。庄惊怪问
曰。德既乃尔。予又何妨。妇曰。夫子与我同居十余载。未尝一夕同床而枕。况
触污乎。但每夜端身正坐。一声念阿弥陀佛号。或作十六观。观既熟。明月入户。
时升其光。加趺于上。竭诚若此。虽欲勿西奚往。夫适千里者。一步可规。今师
之观可云东矣。西则未可知也。庄愧赧而退。便诣元晓法师处。恳求津要。晓作
铮观法诱之。藏于是洁己悔责。一意修观。亦得西升。铮观在晓师本传。与海东
僧传中。其妇乃芬皇寺之婢。盖十九应身之一德。尝有歌云
月下伊底亦 西方念丁去赐里遣 无量寿佛前乃 恼叱古音(乡言云报言也) 多
可支白遣赐立 誓音深史隐尊衣希仰支 两手集刀花乎白良愿往生愿往生 慕人
有如白遣赐立阿邪 此身遗也置遣 四十八大愿成遣赐去
  憬兴遇圣
神文王代。大德憬兴。姓水氏。熊川州人也。年十八出家。游刃三藏。望重一时。
开耀元年。文武王将升遐。顾命于神文曰。憬兴法师可为国师。不忘朕命。神文
即位。曲为国老。住三郎寺。忽寝疾弥月。有一尼来谒候之。以华严经中善友原
病之说为言曰。今师之疾。忧劳所致。喜笑可治。乃作十一样面貌。各作俳谐之
舞。巉岩成削。变态不可胜言。皆可脱颐。师之病不觉洒然。尼遂出门。乃入南
巷寺(寺在三郎寺南)而隐。所将杖子在帧画十一面圆通像前。一日将入王宫。从
者先备于东门之外。鞍骑甚都。靴笠斯陈。行路为之辟易。一居士(一云沙门)形
仪疏率。手杖背筐来。憩于下马台上。视筐中干鱼也。从者呵之曰。尔着缁。奚
负触物耶。僧曰。与其挟生肉于两股间。背真三市之枯鱼。有何所嫌。言讫起去。
兴方出门。闻其言。使人追之。至南山文殊寺之门外。抛筐而隐。杖在文殊像前。
枯鱼乃松皮也。使来告。兴闻之叹曰。大圣来戒我骑畜尔。终身不复骑。兴之德
馨遗味。备载释玄本所撰三郎寺碑。尝见普贤章经弥勒菩萨言。我当来世生阎浮
提。先度释迦末法弟子。唯除骑马比丘不得见佛。可不警哉。赞曰
 昔贤垂范意弥多  胡乃儿孙莫切瑳
 背底枯鱼犹可事  那堪他日负龙华
  真身受供
长寿元年壬辰。孝昭即位。始创望德寺。将以奉福唐室。后景德王十四年。望德
寺塔战动。是年有安史之乱。罗人云。为唐室立兹寺。宜其应也。八年丁酉。设
落成会。王亲驾办供。有一比丘仪彩疏陋。局束立于庭。请曰。贫道亦望斋。王
许赴床杪。将罢。王戏调之曰。住锡何所。僧曰琵琶岩。王曰。此去莫向人言赴
国。王亲供之斋。僧笑答曰。陛下亦莫与人言供养真身释迦。言讫。涌身凌空。
向南而行。王惊愧驰上东冈。向方遥礼。使往寻之。到南山参星谷。或云。大碛
川源石上置锡钵而隐。使来复命。遂创释迦寺于琵琶岩下。创佛无寺于灭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