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曰婿请田(今昙严
寺)皆前佛时伽蓝之墟。法水长流之地。尔归彼而播扬大教。当东向于释祀矣。
道禀教至鸡林。寓止王城西里。今严庄寺。于时末雏王即位二年癸未也。诣阙请
行教法。世以前所未见为嫌。至有将杀之者。乃逃隐于续林(今一善县)毛禄家
(禄与礼形近之讹。古记云。法师初来毛禄家。时天地震惊。时人不知僧名。而
云阿头彡么。彡么者乃乡言之称僧也。犹言沙弥也)三年。时成国公主疾。巫医
不效。敕使四方求医。师率然赴阙。其疾遂理。王大悦。问其所须。对曰。贫道
百无所求。但愿创佛寺于天境林。大兴佛教。奉福邦家尔。王许之。命兴工。俗
方质俭。编茅葺屋。住而讲演。时或天花落地。号兴轮寺。毛禄之妹名史氏。投
师为尼。亦于三川岐。创寺而居。名永兴寺。未几。末雏王即世。国人将害之。
师还毛禄家。自作冢。闭户自绝。遂不复现。因此大教亦废。至二十三法兴大王。
以萧梁天监十三年甲午登位。乃兴释氏。距末雏王癸未之岁二百五十二年。道宁
所言三千余月验矣。据此。本记与本碑。二说相戾。不同如此。尝试论之。梁唐
二僧传。及三国本史皆载。丽济二国佛教之始。在晋末大元之间。则二道法师。
以小兽林甲戌到高丽明矣。此传不误。若以毗处王时方始到罗。则是阿道留高丽
百余岁乃来也。虽大圣行止出没不常。未必皆尔。抑亦新罗奉佛非晚甚如此。又
若在末雏之世。则却超先于到丽甲戌百余年矣。于时鸡林未有文物礼教。国号犹
未定。何暇阿道来请奉佛之事。又不合高丽未到而越至于罗也。设使暂兴还废。
何其间寂寥无闻。而尚不识香名哉。一何大后。一何大先。揆夫东渐之势。必始
于丽济而终乎罗则讷祗既与兽林世相接也。阿道之辞丽抵罗。宜在讷祗之世。又
王女救病。皆传为阿道之事。则所谓墨胡者非真名也。乃指目之辞。如梁人指达
摩为碧眼胡。晋调释道安为柒道人类也。乃阿道危行避讳。而不言名姓故也。盖
国人随其所闻。以墨胡阿道二名。分作二人为传尔。况云阿道仪表似墨胡。则以
此可验其一人也。道宁之序七处。直以创开先后预言之。两传失之。故今以沙川
尾跻于五次。三千余月未必尽信书。自讷祇之世抵乎丁未。无虑一百余年。若曰
一千余月。则殆几矣。姓我。单名疑赝难详。又按元魏释昙始(一云惠始)传云。
始关中人。自出家已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大元年末。齎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
化。现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丽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闻导三辅。始足
白于面。虽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上咸称白足和尚云。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
破获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刀不能伤。勃勃嗟叹之。普赦沙门。悉皆不
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行。拓拔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
小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为焘所信。乃与天师寇谦之说焘。佛教无益。
有伤民利。劝令废之云云。大平之末。始方知焘将化时至。乃以元会之日。忽杖
钖到宫门。焘闻令斩之。屡不伤焘自斩之亦无伤。饲北园。所养虎亦不敢近。焘
大生惭[怡-台+翟]。遂感疠疾。崔寇二人相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是诛灭
二家门族。宣下国中。大[弓*几]佛法。始后不知所终议曰。昙始以大元末到海
东。义熙初还关中。则留此十余年。何东史无文。始既恢诡不测之人。而与阿道。
墨胡。难陀。年事相同。三人中疑一必其变讳也。赞曰
 雪拥金桥冻不开  鸡林春色未全回
 可怜青帝多才思  先着毛郎宅里梅
  原宗兴法(距讷祗世一百余年)厌髑灭身
新罗本记。法兴大王即位十四年。小臣异次顿为法灭身。即萧梁普通八年丁未。
西竺达摩来金陵之岁也。是年。朗智法师亦始住灵鹫山开法。则大教兴衰。必远
近相感。一时于此可信。元和中。南涧寺沙门一念撰髑香坟礼佛结社文。载此事
甚详。其略曰。昔在法兴大王垂拱紫极之殿。俯察扶桑之域。以谓昔汉明感梦。
佛法东流。寡人自登位。愿为苍生欲造修福灭罪之处。于是朝臣(乡传云。工目
谒恭等)未测深意。唯遵理国之大义。不从建寺之神略。大王叹曰。于戏。寡人
以不德丕承大业。上亏阴阳之造化。下无黎庶之欢。万机之暇。留心释风。谁与
为伴。粤有内养者。姓朴字厌髑(或作异次。或云伊处。方音之别也。译云厌也。
髑顿道睹独等皆随书者之便。乃助辞也。今译上不译下。故云厌髑又厌睹等也)。
其父未评。祖阿珍宗。即习宝葛文王之子也(新罗官爵凡十七级。其第四曰波珍
喰亦云阿珍喰也。宗其名也。习宝亦名也。罗人凡追封王者。皆称葛文王。其实
史臣亦云未详。又按金用行撰阿道碑。舍人时年二十六。父吉升。祖功汉。曾祖
乞解大王)挺竹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