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战。其锋不可当也。罗人屡见败于我军。今望我兵。势不得不
恐。今日之计。宜塞唐人之路。以待师老。先使偏师击罗折其锐气。然后伺其便
而合战。则可得全军而保国矣。王犹预不知所从。时佐平兴首得罪流窜于古马祚
知之县。遣人问之曰。事急矣。如何。首曰大概如佐平成忠之说。大臣等不信。
曰兴首在缧绁之中。怨君而不爱国矣。其言不可用也。莫若使唐兵入白江(即伎
伐浦)沿流而不得方舟。罗军升炭岘。由径而不得并马。当此之时。纵兵击之。
如在笼之鸡。罹网之鱼也。王曰然。又闻唐罗兵已过白江炭岘。遣将军偕伯帅死
士五千出黄山。与罗兵战。四合皆胜之。然兵寡力尽竟败。而偕伯死之。进军合
兵。薄津口。濒江屯兵。忽有鸟回翔于定方营上。使人卜之。曰必伤元帅。定方
惧欲引兵而止。庾信谓定方曰。岂可以飞鸟之怪违天时也。应天顺人。伐至不仁。
何不祥之有。乃拔神釰拟其鸟。割裂而坠于座前。于是定方出左涯垂山而阵。与
之战。百济军大败。王师乘潮。轴轳含尾鼓噪而进。定方将步骑。直趋都城。一
舍止。城中悉军拒之。又败死者万余。唐人乘胜薄城。王知不免。叹曰。悔不用
成忠之言以至于此。遂与太子隆(或作孝误也)走北鄙。定方围其城。王[盗-皿]
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太子之子文思谓王泰曰。王与太子出。而叔擅为王。
若唐兵解去。我等安得全。率左右缒而出。民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士起
[堉-月+木]立唐旗帜。泰窘迫。乃开门请命。于是王及太子隆。王子泰。大臣贞
福。与诸城皆降。定方以王义慈。及太子隆王子泰。王子演。及大臣将士八十八
人。百姓一万二千八百七人送京师。其国本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
万户。至是析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等五都督府。擢渠长为都督剌史以
[歹*里]之。命郎将刘仁愿守都城。又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其余众。
定方以所俘见上。责而宥之。王病死。赠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许旧臣赴临。诏
葬孙皓陈叔宝墓侧。并为竖碑。七年壬戌。命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俄改平壤
道。破高丽之众于浿江。夺马邑山为营。遂围平壤城。会大雪解围还。拜凉州安
集大使。以定吐蕃。干封二年卒。唐帝悼之。赠左骁骑大将军幽州都督。谥曰庄
(已上唐史文)新罗别记云。文虎王即位五年乙丑秋八月庚子。王亲统大兵幸熊津
城。会假王扶余隆作坛。刑白马而盟。先祀天神及山川之灵。然后歃血。为文而
盟曰。往者百济先王迷于逆顺。不敦邻好。不睦亲姻。结托句丽。文通倭国。共
为残暴。侵削新罗。破邑屠城。略无宁岁。天子悯一物之失所。怜百姓之被毒。
频命行人。谕其和好。负险恃远。侮慢天经。皇赫斯怒。恭行吊伐。旌旗所指。
一戎大定。固可潴宫污宅。作诫来裔。塞源拔本。垂训后昆。怀柔伐叛。先王之
令典。兴亡继绝。往哲之通规。事心师古。传诸曩册。故立前百济王司农正卿扶
余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罗。长为与国。名除宿憾。结好
和亲。恭承诏命。永为藩服。仍遣使人右威卫将军鲁城县公刘仁愿。亲临劝谕具
宣成旨。约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刑牲歃血。共敦终始。分灾恤患。恩若兄弟。
祗奉纶言。不敢坠失。既盟之后。共保岁寒。若有乖背。二三其德。兴兵动众。
侵犯边陲。神明鉴之。百殃是降。子孙不育。社稷无宗。禋祀磨灭。罔有遗余。
故作金书铁契。藏之宗庙。子孙万代。无或敢犯。神之听之。是享是福。歃讫。
埋弊。帛于坛之壬地。藏盟文于大庙。盟文乃带方都督刘仁轨作(按上唐。史之
文。定方以义慈王及太子隆等送京师。今云会扶余王隆。则知唐帝宥隆而遣之。
立为熊津都督也。故盟文明言。以此为验)又古记云。总章元年戊辰(若总章戊辰
则李绩之事而下文苏定方误矣。若定方则年号当龙朔二年壬戌来围平壤之时也)
国人之所请唐兵屯于平壤郊而通书曰。急输军资。王会群臣问曰。入于敌国至唐
兵屯所。其势危矣。所请王师粮匮而不轮其料。亦不宜也。如何。庾信奏曰。臣
等能输其军资。请大王无虑。于是庾信仁问等率数万人入句丽境。输料二万斛乃
还。王大喜。又欲兴师会唐兵。庾信先遣然起兵川等一人问其会期。唐帅苏定方
纸画鸾犊二物回之。国人未解其意。使问于元晓法师。解之曰。速还其兵。谓画
犊画鸾二切也。于是庾信回军。欲渡浿江。今日后渡者斩之。军士争先半渡。句
丽兵来掠。杀其未渡者。翌日信返追句丽兵。捕杀数万级百济古记云。扶余城北
角有大岩。下临江水。相传云。义慈王与诸后宫知其未免。相谓曰。宁自尽。不
死于他人手。相率至此。投江而死。故俗云堕死岩。斯乃俚谚之讹也。但宫人之
堕死。义慈卒于唐。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