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蜀之北境。秦灭蜀,其地入蜀郡。二汉属广汉郡。蜀先主分属梓潼郡。晋属晋寿郡,宋、齐因之。后魏立益州,世号为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寻改为利州。后周亦为晋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义城郡。大唐为利州,或为益昌郡。领县六:
    绵谷汉葭萌县地。东晋置兴安县。隋改之。
    嘉川汉葭萌县地。宋置兴乐县。后魏改之。
    葭萌汉旧县地。后魏置新巴郡。
    景谷汉白水县地。宋曰平兴县。隋改之。
    益昌古剑阁道,秦使司马错伐蜀所由,谓之石牛道。汉葭萌县地。    胤山
  普安郡东至益昌郡二百里。南至梓潼郡三百六十里。西至巴西郡二百里。北至益昌郡百六十里。东南到阆中郡三百里。西南到巴西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江油郡二百九十里。东北到益昌郡二百里。去西京千六百六十里,去东京二千六十里。户二万二千三百七十,口九万一千六百八十。
  剑州今理普安县。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晋属梓潼郡,宋、齐亦然。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大唐为始州,后改为剑州,或为普安郡。领县八:
    普安汉梓潼县地。
    武连宋置武功县,后魏改之。
    阴平宋置阴平郡。魏置龙州。隋废。
    梓潼西魏置潼川郡。隋为梓潼县。有五妇山、拔蛇山。
    黄安旧曰华阳。
    剑门有梁山,亦曰大剑山,有姜维拒锺会故垒。大剑水有剑阁,即张载作铭所。
    临津
    永归
  巴西郡东至普安郡二百里。南至梓潼郡百三十里。西至通化郡四百里。北至江油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梓潼郡百三十里。西南到德阳郡百八十里。西北到江油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普安郡二百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里,去东京二千八百五十里。户三万七千二百六十,口十六万八千。
  绵州今理巴西县。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盖涪水之所经焉。晋属梓潼郡,宋、齐亦属梓潼郡。西魏兼置潼州。隋初郡废,改潼州为绵州;炀帝初州废,置金山郡。大唐为绵州,或为巴西郡。今郡城即汉涪城县也。在成都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常镇之。领县九:
    巴西
    涪城东晋置始平郡。隋改之,昔后汉吴汉入蜀,其裨将臧宫拔涪城,斩公孙恢,即此。
    昌明有廉水、让水。
    魏城
    罗江
    龙安松岭关在县西北百七十里。
    神泉
    西昌
    盐泉
  梓潼郡东至南充郡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岳郡三百四十里。西至德阳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普安郡三百六十里。东南到遂宁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阳安郡百八十里。西北到巴西郡百三十里。东北到阆中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九十里,去东京二千九百三十里。户五万五千五百,口二十万三千十。
  梓州今理郪县。秦属蜀郡。二汉属广汉、巴西二郡地。晋、宋、齐并属广汉郡。梁末置新州,西魏兼置昌城郡。隋初郡废,改新州为梓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城郡。大唐为梓州,或为梓潼郡。郡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领县八:
    郪汉旧县,故城在西南。
    射洪
    通泉汉广汉县地。
    盐亭
    飞乌因山为名。
    玄武晋五城县。
    铜山
    永泰汉充国县。
  遂宁郡东至南充郡百七十里。南至巴川郡三百八十里。西至安岳郡百六十里。北至梓潼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巴川郡三百八十里。西南到安岳郡百四十里。西北到梓潼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南充郡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二十里,去东京三千百六十里。户三万四千百八十,口九万六千八百六十。
  遂州今理方义县。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晋并同。宋为遂宁郡。齐、梁置东遂宁郡。后周置遂州兴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遂宁郡。大唐为遂州,或为遂宁郡。领县五:
    方义汉广汉县地。
    长江
    蓬溪
    青石晋宋曰晋兴。后魏曰始兴。隋改之。
    遂宁
  蜀郡东至阳安郡七十里。南至仁寿郡二百里。西至蒙阳郡导江县界八十里。北至德阳郡一百里。东南到阳安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唐安郡一百里。西北到蒙阳郡九陇县界七十里。东北到德阳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十里。户十五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八十五万八千三十。
  益州今理成都、蜀二县。秦置蜀郡,两汉因之。王莽末公孙述,后汉末刘备,西晋末李特,东晋末谯纵,并都于此。公孙述为后汉将吴汉平之。蜀后主刘禅为魏将邓艾平之。蜀主李势为晋将桓温平之。谯纵为朱龄石平之。简文时为苻坚所没,寻复。初晋武帝改为成都国,寻亦复旧。宋、齐并为蜀郡。自魏、晋、宋、齐、梁皆为益州。晋初领郡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