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年丁未
  二年戊申 三年己酉
  四年庚戌
  師年九歲。懇父母。求出家。鍾愛不從其請。
  五年辛亥 六年壬子
  七年癸丑
  師年十二。從其父遊莆田玉澗寺。見慶玄律師。遽拜曰。我師也。遂留侍焉。
  八年甲寅 九年乙卯
  開成元年丙辰 二年丁巳
  三年戊午
  師年十七。祝髮。遂改法諱義存。
  四年己未 五年庚申
  武宗皇帝會昌元年辛酉 二年壬戌
  三年癸亥 四年甲子
  五年乙丑
  師年二十四。是年。有旨沙汰佛法。師以服儒謁福州芙蓉山弘照靈訓禪師。照撫而器之。留于左右。
  六年丙寅
  師年二十五歲。武宗崩。汰佛之令弛。
  宣宗皇帝大中元年丁卯
  師年二十六。是歲奉詔還佛。師再禮弘照為師。
  二年戊辰
  三年己巳
  師年二十八。往幽州寶剎寺受戒。
  四年庚午
  五年辛未
  師年三十。是歲五月九日。弘照和尚示寂。
  六年壬申
  七年癸酉
  師年三十二。辭曾氏遊方。有偈曰。昔年曾許鬱多羅。直至而今未動梭。此日且隨雲水去。誰能待得鴨成鵝。遂同巖頭奯公在大慈寰中會下。與寰中上足欽山文邃為友。至江南。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師甞在洞山作飯頭。一日。師淘米次。洞山問云。先去沙。先去米。師云。沙米一時去。山云。大眾喫箇甚麼。師遂覆却盆子。山云。子因緣不在此。遂參德山。
  八年甲戌
  九年乙亥
  師年三十四。一日。洞山問師。作甚麼來。師云。斫槽來。山云。幾斧斫成。師云。一斧斫成。山云。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師云。直得無下手處。山云。猶是這邊事。那邊事作麼生。師休去。
  十年丙子 十一年丁丑
  十二年戊寅 十三年己卯
  懿宗皇帝咸通元年庚辰
  二年辛巳
  師年四十。參德山。師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打一棒。云。道什麼。師此時豁然。如桶底脫相似。
  三年壬午
  四年癸未
  師年四十二。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自擎盋下法堂。師曬飯巾次。見云。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拓盋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師舉似巖頭。頭云。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在。山聞舉。令侍者喚巖頭至方丈。問。儞不肯老漢那。巖頭密啟其意。山乃休。來日陞堂。果與尋常不同。巖頭到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佗日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祇得三年活。
  五年甲申
  六年乙酉
  師年四十四。與巖頭同辭德山。師甞與巖頭同行。至澧州鼇山鎮。阻雪。巖頭睡醒。見師巍坐。叱之云。存兄。存兄。何不睡去。恰似三家村裏土地相似。師點胸云。某甲這裏未穩在。巖頭云。據儞見處。一一通來。師舉見鹽官.洞山.德山問答機緣。巖頭皆排之。遂於言下大悟。起來。連喚師兄云。今日始是鼇山成道。
  七年丙戌
  師年四十五。同巖頭.欽山欲參臨濟。至中路。逢定上座云。臨濟和尚已於四月初十日示寂。師云。某甲薄福。不見和尚。未審有何言句。定舉無位真人話。自是三人分袂。巖頭往龍山。欽山止於澧陽。師還閩。既而道由建安。結菴居之。今為黃龍.雙石二寺是也。
  八年丁亥
  九年戊子
  師年四十七。追念芙蓉肄業之地。遂還止於石室。即靈洞巖是也。是歲。溈山.懶安領徒至。上廉帥李景以書請師開創城西怡山王真人上昇之所。今西禪寺是也。
  十年己丑
  師年四十八。宴坐石室。其徒有勸其出世者。師深拒之。時有同學行實師伯謂師道德隆重。非鷲嶺猴江之勝。不足以延之。議以象骨峰為稱。師領之。
  十一年庚寅
  師年四十九。是歲暮春。實師伯以為象骨峰之距。詣諸耆耋。求卜精藍。時山之東信士方訓.謝効.陳佐。競為遵守。願奉祇園。洎洪元表亦以陳洋半為財施。遂剏菴於檉洋凉映臺之北。迎師居之。既至。據坐而喜。謂實曰。勞汝擇焉。吾其居矣。是冬。師偕實師伯升於峰頂。周覽形勝。歸議山名。或謂樵者得象骨於峰巔。或謂是山頂四時皆有積雪。二號兼稱。師笑曰。可。其上三百步得勝地。先是實師伯買菴基於方公。公以山林施。謝.陳二公從而樂施。自是檀度輻輳。或捨財。或置田業寖廣。
  十二年辛卯
  師年五十。大興院宇。至于木人効勞。速其成功。眾以為喜。
  十三年壬辰
  十四年癸巳
  師年五十二。營造木土之餘。隨機演唱。未甞少懈。衲子至。無所容。
  禧宗皇帝乾符元年甲午
  師年五十三。時黃巢叛於東山。師憫國祚之艱。而生靈塗炭也。
  二年乙未
  師年五十四。觀察使韋公捨錢三百緡為建造費。自庚寅至茲山。凡六載。寺乃大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