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思之。

  答馮開之

  數千里外。忽辱手書。展讀再四。如面玉容。何樂如之。且云般若緣深。天去其疾。豈胸中無秋江者。而能道哉。咄。青山白雲。一切不放過時光。此又貧道萬萬所延頸也。

  與方幼輿

  邇來祖風凋弊。法道荒凉。無分黑白。凡在此門。孰不以為生死為言。及問死生所以。十箇到有五雙罔措。此皆最初發心不真實。見地不透徹。所以一逢逼拶。自然手脚忙亂。且道真實心如何發。善財初見文殊即獲根本智。然後徧參知識。雖則門頭次第不同。要且換他鼻孔不得。何以故。有本者。如是耳。今時人雖說發心學佛。大都如瞎公鷄相似。他也不知天明不明。但聽得他鷄鳴。亦隨胡呌。一上撞著個孟嘗門下會假鷄鳴的賊。冷地呌一聲。亦即隨他鳴去。學佛的人見地不透徹。見人嘴皮動。他心上理知閒解。即搬出許多來。殊不知總是意根上的影子。此點影子。熟睡的人熟睡去了。或被跌的人跌悶去了。或臨卒然利害關頭。意識照管不到處。都總用不著。這三箇境界。較之臨命終時。孰險孰夷。想其輕重好惡。幼輿必定辨得出。既辨得出。必知活時。此點影子尚支吾不來。臨命終時。豈有交涉。又有一等人。以反聞聞自性做工夫。是必不聞聲塵。將聞聲塵的機。來反照自性。積習日久。或見個空清境界。便謂真得。我且問他。聲塵畢竟是性內的。性外的。若在性內。則聲塵亦性。何必去聲塵而反聞。則謂之聞自性。若在性外。性非有外。謂性外有聲塵。決無是處。又有一等。於耳根門頭。靈靈應物的。謂之真性。殊不知。此是由塵發知。應境影子。前境遷謝。此亦隨沒。以此當本來面目。此所謂喚奴作郎。皆非佛旨。若要真實會得耳根圓通的消息。我拈個榜樣你看。古德問僧。隔壁聞釵釧聲即為破戒。且道作麼生持。其僧云。好個入路。幼輿會得這僧入路處麼。若會得。方見善財見文殊的境界。方可參天下善知識。若會不得。也須猛著精彩。向這僧入路處討個分曉。無常迅速。時不待人。珍重。

  與塗毒居士

  我今止有報佛恩一事。[拚-ㄙ+ㄊ]却身命。一切利害毀譽。非我所知。我逆逆順順。淺淺深深。非汝輩所知。
  二。
  俗諦中人。入吾法中。如人溺大海。露髮髻子。善知識提擕如援髮髻子相似。須是自家盡命掙著。不然。是自要沉沒。千佛出世。也難捄取。

  寄沈德輿

  達觀自匡廬下江南。二三年往來吳越閒。初心竊謂宗門寥落。法道陵遲。假我門庭。熾然以魔習為傳。以訛繼訛。真偽不辨。天下遂謂宗門光景。不過如此。而不求真悟。至於少林奉朝廷欽依。以傳宗為名。而崇尚曹洞。臨濟。溈仰。法眼。雲門。五家綱宗。亦不辨端倪。不知設此胡為。則宗風掃地可知矣。巖頭奯云。但識取綱宗。本無實法。若然者。則綱宗乃宗門之命脉。而有志於斯道者。豈可忽諸。達觀以此。未嘗不痛心疾首。撫膺流涕。然知我此懷者。幾人哉。所以下匡廬。持僧寶傳。林閒錄。智證傳。三書雖亡者糟粕。而五家典刑綱宗係焉。以故急為梓行。意在廣傳。今天下豈無豪傑挺生。遇此書頓斷命根。洞豁綱宗。荷擔法道。不顧危亡。必有以宗風中興為志者出焉。則我寂音尊者。千古之下。若旦暮遇之也。達觀於居士中。時時舉揚。而薦此者希。惟汝雖不能始終徹然。然亦知好惡承順觸犯。奈汝勝習微弱。善根雖有。實不能如好堅木。出地頃刻千尺。垂陰如葢。作眾生疲熱避凉處。此皆是往因願力輕鮮。感報不宏故也。自今切不可埋沒此生。直於逆順關頭。利害之際。如風過樹。如雲行空。即常光時時現前。如投夜明珠於金盤之中。宛轉橫斜。莫測方向。特不出盤耳。從上祖師以綱宗為盤。以見地受用為珠。有珠無盤。則非人天眼目。有盤無珠。則自沉情海。虗張綱宗。擬欲度人。則龍天不祐。佛祖所厭。福日消而罪日長。慧雲散而情風熾。一旦業報盡來。請隨無常殺鬼受指揮去。那時始悔心地未徹。妄拈綱宗之所致也。悔之何及。此等忌諱。諒汝必知。今書此遺汝。雖達觀隔遠展之。示有志於宗乘者。則達觀未嘗不在也。比日舟過吳江。汝曾索開示。當謹受持。不可錯舉。若要相應我語。不許夜行。投明須到。於此不能透徹。吾此葛籐。何異說夢。

  與平廓

  莊周有言。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夫人不以此而稱相知者妄也。不侫與座下周旋甚久。受座下益甚深。今座下行。思無以報。敢割肝膽吐一言。願座下采聽。座下素研精教乘。而宗乘亦未始不留心。不無領會處。然命根情窟。未能翻空截斷者。其過安在。古人云。一則不透。則千則不透。千則不透。則一則不透。座下得無坐此乎哉。惟座下於五燈中留神一上。或有一機半緣。與座下相仇讐。卒不能消釋者。決不可放過。挨排久之。而一朝爆然拶破。則向所謂仇讐者。翻為骨肉矣。

  答汪仲淹

  辱惠書。讀至比來業重災生處。達觀亦不覺為仲淹愴然久之。遂亦為仲淹喜。大抵人苦不能自反。既不能自反。不但達觀救不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