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洞明。方緇素得分曉。然則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倘能一念洞明。無主孤魂道正。是何物。是何精。理無二致。苟或一念不明。有箇物。有箇精。有箇道正。有箇無主孤魂。使得七顛八倒。無有瞥脫底時節。當時道士。若具這箇眼目。待雲蓋纔問未了。便奪雲蓋手中劒。直拔。與之一刀兩段。道門千古有光。當時既已放過。遂成不了公案。
  後有漳州三平和尚。一日陞座次。有道士出眾。從東過西。又有一僧。從西過東。三平云。適來道士。却有箇見處。師僧未在。未在底。本不欠一絲毫。有見處底。亦不增一絲毫。道士出作禮云。謝師接引。三平便打。僧出作禮云。乞師指示。三平亦打。道士與這僧。大不知慚愧。設使三平。以大地。作一條拄杖打他。亦未免明珠暗投。反遭按劒。三平復謂眾云。此兩件公桉。作麼生斷。還有斷得底麼。如是三問。眾無對。三平乃云。既無人斷得。老僧自斷去也。乃擲下拄杖。歸方丈。當初道士。與這僧。洎三平一會。若善臨機應變。則三平要歸方丈。未可在。只如道士。從東過西。這僧從西過東。意在什麼處。及乎二俱作禮。一云。謝師接引。一云。乞師指示。是會三平意。不會三平意。三平老子。二俱打出。可謂令不虗行。其柰土曠人稀。相逢者少。德言徒弟。若能一念頓證。則釋迦達磨。四七二三。天下老宿。雲蓋馬王。道正三平。道士與這僧。老僧與汝。見前一眾。覔一絲毫相。了不可得。既覔一絲毫。了不可得。則德言道士。即是德言新戒。德言新戒。即是德言道士。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如是則當日頂星冠。披鶴氅底。不是你。除鬚髮。著袈裟底。不是你。畢竟是誰。良久云。三賢固未明斯旨。十聖那能達此宗 復舉。夾山甞遣一小師。徧游禪肆。殊無趣向。及聞夾山道譽遠播。乃回省覲云。和尚有如許奇特事。何不早向某甲道。師云。尋物暴怨賊盜。夾山云。汝蒸飯時。吾為著火。汝行益時。吾為展鉢。甚處是孤負汝處。師云。笑破土地鼻孔。小師因而悟入。師云。錯認定盤星。復頌云。汝蒸飯時吾著火。汝行益時吾展鉢。尋常恁麼老婆心。自是你儂機不活。機若活。夾山本無奇特事。百川倒流閙聒聒。

  法語
  瑩悅二上人。幹陳塘閘。覔語

  學道之要。無他。修身治心而已。身之不修。折旋俯仰。動用周旋。踰規越矩。陷於邪僻之域。心之不治。境風捲地。識浪翻空。前念未終。後念隨至。必有蕩而不反之患。即陳塘之無閘。澇則泥淤塞港。旱則鹹潮上田。其為民病。不細矣。今也謹一身之操履。無一毫之弗正。持一心之念慮。無一絲之或放。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萬緣。千邪萬僻。入作無門。五欲八風。搖撼不動。全是平等法界。頓明自己家風。即陳塘之閘成。或丁旱澇。有隄防捍禦之具。無填淤鹵氣之虞。百糓順成。萬家蒙益。其為民之利。豈不博且大也哉。所以吾祖達磨師。謂二祖大師曰。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乃可入道。如是則佛法世法。真諦俗諦。豈有兩途。惟能堅真實之心。吾事無所不濟。因普瑩從悅二上人。創陳塘之閘。乞語於余。余喜其創陳塘之閘。興利除害之事。有類乎學道。修身治心之要。故推其說授之。以勸施者。當有聞絃賞音。成茲勝緣矣。

  示紹建化士

  雪峯和尚示眾云。三世諸佛。是草裏漢。十經五論。是繫驢橛。八十卷華嚴經。是草步頭。博飯食言語。十二分教。是蝦蟇口裏事。還知麼。所以道。如今千百人中。若有一人大肯去。我作驢駞物。供養他。有什麼罪過。三世諸佛。十經五論。華嚴十二分教。若不是雪峯老子。用鼇山成道底眼目。從頭一句句發揚。一字字校勘。俾一切人。悟自本心。見自本性。則未免被三世諸佛。十經五論。華嚴十二分教。使得。七顛八倒。無有解脫之期。
  我觀此會。盡是大肯去底人。更不學雪峯老子。作驢駞物。供養他。只是遣紹建化主。持此語。徧扣雪峯老子。鄉中之人。必有未言先領。未舉先知者。開大施門。辨真法供養。以飽我眾矣。

  示懶庵居士

  儒者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大凡欲明箇事。須有自得之妙。然得心未忘。則不能居之安。而居安之地不脫。不能資之深。果能忘其所得之心。脫去安居之地。不住資深之域。始能左右逢原矣。左右逢原。則自得之妙。居安之地。資深之域。皆為吾之妙用。自然若染若淨。若聖若凡。若好若惡。以吾所見事覰教盡是此境界。如如不動。若更有一法如絲髮許。即是無明翳障。直須不見有一法。是別底法。方始名為深造之道。更能翻擲自由。照用無礙。如空藏空。似鏡照鏡。佛法世法。了無二致。得到恁麼田地。更須知有衲僧門下。不近人情底一著。始得。

  讚偈頌
  出山相

  天上星。眼中睛。星無悟人之意。睛無矚物之情。以理而會。自誠而明。究竟何曾有道成。

  觀音大士

  一切音聲相。是人聽以耳。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