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盡心力。批判益精。支離益甚。於本源中。依舊黑如漆桶。祇成箇鹽鐵判官。欲免儱侗之弊。非是從商量學解中得。要免支離之弊。非是從癡守一橛中得。須是百尺竿頭。透出一步。自然日輪當空。山河無隱。七縱八橫。通身是口。於諸法門。或立或掃。或開或合。罔不自在。所謂二弊不遣而自無矣。太倉尼淨光。執紙請法語。聊書數語。以勉之。

  示瑞雲上人

  曦輪在天。無有弗照。而覆盆之下。其暗自若。此豈日照之弗徧哉。則盆之為障深也。上人若參有年。而大事未明。此亦非他能障汝。祇緣汝自己昏散二魔。日為之葢覆耳。此之二魔。來於何所。去於何方。有何種姓。有何形迹。而能為汝障乎。其病皆由汝主人精力不猛故。客邪得乘隙而入。若能猛力提撕。看箇話頭。如捄頭然。如拯子溺。如父母忽喪。如大敵忽臨。有此誠切。則昏散二魔。無隙可乘矣。更能乾乾不息。如萬里一條鐵去。久之慮漸清志漸一一旦磕著撞著。打翻窠臼。便能頂門開眼。腦後放光。而三千諸佛。千七百祖。皆不勞一麾而退矣。況昏散二魔乎。上人勉之。

  示約心上人

  天下之至約者。莫如心。天下之至博者。亦莫如心。何以言其約也。以其體之至微。而為萬有之所共宗也。何以言其博也。以其用之至廣。而非虗空之所能囿也。然則求心者。將安所致力乎。亦惟致力於約而已。致力於約者。毋分其志。毋淆其神。終日亟亟焉。如有所失。務必得之。且持之以久。守之以純。如水之必東。而逝者弗回也。如日之必運。而照者弗息也。誠如是。則可以默契其約之體。既契其約之體。則其用之博。自能彌綸宇宙。焜燿古今。又何待修而後成。學而後得哉。上人勉之。

  示孫冶堂居士

  禪之道微矣。非語言之所能傳。心思之所能及。而況倣效於聲容之際。擔當於氣魄之間。又奚異卜肆而掛羲皇。山雞而冒鳳冠也。必須識得古人道底。如古有僧問。如何是禪。答曰。碌磚。又有問。如何是禪。答曰。猛火著油煎。又有問。如何是禪。答曰。猢猻上樹尾連顛。此三轉語。一人能殺不能活。一人能活不能殺。一人殺活雙行。若能辨得。方許向老僧處。喫痛棒去也。

  示頤浩寺禪堂大眾

  法當末運。魔風熾盛。人多懈怠。樂於放逸。營世緣。則百難而不厭。修正道。則三拜而猶煩。況復各懷輕薄之心。好逞無根之見。以貢高為事。唇舌爭長。考實則半點全無。論過則千尤竝集。不知慚愧。妄作人師。自謂。高登祖域。下視塵寰。一旦祇遭一芥子便打得。七花八裂。全無主宰了也。況生死乎。此等非獨佛祖門庭。非渠可濫。即泥犁苦趣。應自難逃。諸仁者。若是好心出家。此等魔民。切莫相近。先以戒德律身。秋毫勿犯。然後或參禪。而求妙悟。或念佛而冀往生。老實精勤。自然到家有日矣。

  示汪子野居士

  娑婆火宅。是五濁竝聚之鄉。五欲奔馳之境。眾生生居此中。若無佛法為之拯拔。鮮有不淪墮者。今欲出此火宅。更無別法。止是自淨其心而已。淨心之法。佛有多門。求其簡徑易行。直出輪迴者。無若念佛之一門也。此門不須多學問。不須多才幹。不論是老是少。是貴是賤。是男是女。是僧是俗。祇要你會念得一句。阿彌陀佛將此四字。如一產須彌山相似。一切時無能搖動。他亦如一把金剛寶劒相似。一切境緣。逢之即破。有如是之功力。則現生即見彌陀。踞蓮華臺。遊清淨七寶池中。更不消問。往生了也。如其功力有間。亦須急自鞭逼。將娑婆世界事。日生厭離。日至澹泊。急急忙忙。求生淨域。如雛兒憶母。如久客思歸。借此欣厭二情。便為往生舟楫。臨命終時。必能移神極樂。終至菩提矣。

  示王心宰居士

  山河大地。以及無邊虗空。謂之萬法。此萬法全同泡影。虗幻不實。皆不出一心之所變現。但今人皆知一心變現。而不知此心果在何處。以為身內乎。以為身外乎。以為不在內外。將在中間乎。悉屬妄見。無有是處。又況以為心者。念起念滅。倏忽不定。乍善乍惡。變遷靡常。將以何者為心乎。既此等處。各不是心。將以為無心乎。豈有人而無心哉。居士可於此中。著實參究。討箇下落處。但恁麼參去。不得作解說。不得生卜度。不得求人說破。不得或進或退。一味死心究去。不管二十年三十年。力參無間。自然徹去有日也。勉之。

  示黃爾巽居士

  學無多術。祇要識得自己真心而已。今觀此身之內。四大假合。日趨於盡。所謂真心者。何在意念紛起。生滅不常。非真心也。或善或惡。遷變靡定。非真心也。又全因外物。而現外物。若無此心。安在非真心也。況此心於一膜之內。不能自見。是暗於內。非真心也。一膜之外。痛疾全不相干。是隔於外。非真心也。若曰回光內照。覺有幽閒靜一者。將以為真心乎。殊不知。此幽閒靜一。乃由妄心所照。有能照之心。有所照之境。則此幽閒靜一。總屬內境。即楞嚴所謂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豈真心哉。既此等俱非真心。將以何者。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