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墻壁瓦礫。亦皆成佛。
  諸法窮於有待。固知是妄。若天機深者。因其有待。即知無我。如我本無我。待人有我。人本無我。待我有人。又如一本無我。待二成一。二本無我。待一成二。因其無我。所以有待。因其有待。益見無我。即此推之。則若身若心。若人若物。以及天地之覆載。虗空之寥廓。總之一無我之通光也。既總之一無我。則我不必廓之以容物。而已無非物。物不必會之以歸己。而物無非己。明此者謂之聖學。昧此者謂之外道。證此者謂之聖人。失此者謂之凡夫。三教聖人。設教不同。而所以必同者。此無我也。孔子證之。故曰絕四。絕四者。一無我也。孔子之後。唯顏氏能克己。克己為近之。故曰。有若無。實若虗。犯而不校。至孟氏則主之以我。主之以我。而無我之血脉斷矣。雖道性善。稱仁義。豈得為孔子之徒哉。葢仁義雖善。皆以無我成其德。使其我有我。則必強物以狥我。物有我。則必喪己以狥物。而所謂仁義者。非偽則偏也。縱曰不偽不偏。而勉強與外者。心非所安。謂之能仁義可乎。世儒不知我與物皆無我。而執之為實。堅不可破。乃曰我學孔我學孔。益悖矣。
  問。諸子論性。如何折衷。曰。荀卿言性惡。楊雄言善惡混。韓愈言性有三品。宋儒非之。謂其以氣質論性是也。唯孟軻言性善。東林謂其指本然之善。不與惡對。朱晦菴亦曰。此語却是。由是五百年來。儒者宗之。無敢違越。唯間有治釋氏之學者。不以為然。我茲不敢以釋辨儒。姑就儒語辨之。如孟軻之辨性善也。以水性之必下。喻人性之必善。則所謂善。非本然之善。乃與惡對之善也。既與惡對。則與荀楊諸論有何別乎。葢四子之論性。皆指其用而已。譬之水焉。善則水之下行也。惡則水之上行也。善惡混。則兼上下也。三品。則上下而兼不上不下也。用有四種之殊。故論者亦有四種之殊。倘能識水之體。則不離四種。亦不即四種。而四種之論。不攻而自破矣。或曰。釋氏云。隨緣不變名性。是合體用名之也。曰不變。表性體之德。非直指性體也。如摩尼之珠。具有隨緣不變之性。詎可指隨緣不變為珠體哉。或曰。昔荷澤發明性體。以知為宗。圭峯稱其獨得珠體。是否。曰。以知論性。猶以光明論珠。是亦表珠體之德也。況體具寂照二德。知則專言其照。表德亦自不備。必為之解曰。空寂之知。則備矣。或曰。傅大士作頌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杜順和尚作頌曰。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猪左膊上。二大士從用指體。不識能盡顯否。曰。二大士盡力敷宣。祇從旁敲。終非正指。或曰。師具甚麼眼。三教聖賢。盡皆檢點。請師直指出看。曰。此體非獨元賢不能指出。即釋迦老子。也祇得掩室摩竭。維摩老子。也祇得杜口毗耶。葢無言可說。無理可伸。所以一切諸佛諸祖雖旁敲曲顯。費盡舌頭。其於本體。實未嘗動著半毫也。
  一念不生。則全體湛然而不失。一念暫生。則間關萬里而難尋。一念不生。則四聖之位無所立。一念暫生。則六凡之影不可逃。一念不生。則我大而虗空為小。一念暫生。則我小而微塵亦大。一念不生。則根塵皆徧於法界。一念暫生。則根塵各局於本位。一念不生。則耳目互用。依正交融。一念暫生。則耳目分司。依正永判。一念不生。則數不能拘。報不能及。一念暫生。則吉凶異域。苦樂殊途。一念不生。則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一念暫生。則疾而不速。行而不至。一念不生。則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一念暫生。則動而不敬。言而不信。一念不生。則空色雙泯。見化為性。一念暫生。則空色敵立。性化為見。一念不生。則世界可移。虗空可殞。一念暫生。則微塵亦礙。一膜生障。是此一念者。乃生死之根核。亦涅槃之康莊。人能鑄有念而成無念。則成佛尚有餘事乎。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二十九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三十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編

  續[穴/(爿*臬)]言

  序曰。昔余居荷山。因諸儒有所問辯。乃會通儒釋。而作[穴/(爿*臬)]言。梓行已二十載。近因自浙反閩。再居鼓山。目繫世變。時吐其所欲言。乃作續[穴/(爿*臬)]言。夫賢本緇衣末流。祇宜屏息深山。甘同寒蟬。何故嗸嗸向人。若孟軻之好辯。賈誼之痛哭哉。豈多生習氣未能頓降。抑亦有不得已而一鳴者乎。今此書具在。苦心片片。惟在大方之高鑑。歲在壬辰夏佛誕。日題於聖箭堂。
  貢高我慢者。總猶我執情深。故橫起斯病。為大道之重障。今日學者專尚此習。謂之硬竫。謂之孤峻。及至遇著一點利害。則柔如繞指。全無主宰。此孔子所謂色厲內荏。乃穿窬之小人也。不知古人全不如此。昔遠錄公謂演首座曰。但得妙悟。自然心靜氣和。容敬色莊。五祖演曰。長於包荒。厚於隱惡。謙以交友。勤以濟眾。大慧戒首座書。尤諄諄以謙虗遜讓為勸。諸人既稱禪衲。下視流俗。豈可不思竝古人哉。
  禪衲威儀。非是外修邊幅。葢為內檢其心。必先外束其身。未有身既放逸。而心能靜一者也。所以佛制比丘。威儀必肅。百丈禮法。諸宗共守。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