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見佛也。毋論平時七日。但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喚醒自性彌陀。一切佛菩薩像。皆影現其中也。
  問。往生菩薩。心不顛倒故。能預知時至。與本願相應。然則坐脫立亡。庶幾來往自由。能識死從何去者。何為古宿全不以此勘驗。至云死時何若欲先知耶。
  師云。淨土菩薩。與宗門坐脫立亡。識得死從何去者。大不相類。淨業行人。尅期往生。預知時至宜矣。宗門中人知亦可。不知亦可。發明大理。視死生如夢幻。安得於夢幻中著脚。以生死為實事耶。又當知化儀既畢。來去自由。此等不思議解脫。惟同道者方知。又何得與淨業。較同異耶。
  問。觀經十念。論明臨終心力猛利。能勝終身行力。乃大本十念。不言臨終。此與觀經。為同為別。若此七日。不必定是臨終。則此十念。亦屬平時。既非最後大心。何能化往寶王。論反以一念為正。是義何居。
  師云。大本十念。克十念往生。而不克往生者。乃日日十念。雖不言臨終。以至臨終明矣。論明臨終心力猛利。此為一等猶豫。行人說恐臨終障重。不克往生。以猛利勝之。能勝終身行力者。此加勉之義。使行人以遂往生。假如平日猛利。大事已辦者。十念七日。俱不出一念故。何緣自生疑難。
  問。觀音勢至。同侍彌陀。為西方三聖。觀音反聞自性與今持名一心。總以音聞為教體。正應同屬耳根圓通。又文殊亦發願往生。何反揀去。勢至鈔言。耳根不攝念佛。念佛能攝耳根。是勢至。能攝觀音。而觀音不攝。勢至將持名。不屬音聞。而觀音不補彌陀為安養教主耶。
  師云。耳根以聲塵。旋入念佛。以舌上稱揚。然俱屬音。聞出入義別。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揀。雲棲判根塵同異。豈可言觀音不攝勢至耶。如論往生行業。亦不取耳根圓通。豈勢至復不攝觀音耶。正所謂打鼓弄琵琶。非以諸法門。迹上較眾聖之所行處也。
  問。世尊言。諸修行人。用攀緣心。為自性者。猶如煑沙。欲成嘉饌。今此念佛心。是攀緣心耶。非攀緣心耶。若用攀緣心者。一切覺觀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緣心者。何言念性生滅因果殊感。若云此生滅心即不生滅心者。何云煑沙。此與波水之旨。當自不倫。波即是水。沙非是饌。大覺立喻。應不雷同。乃法華所云。若人散亂心。一稱南無佛。南能所云。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者。又非即用此生滅心耶。
  師云。世尊斥世間人。認攀緣心為自性。非斥用攀緣心入自性。豈不聞。圓覺云。以幻修幻。天台專用六識。阿難云。供養如來。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此心亦不惡。可以為入道之玄徑。論乎真性。何用念為論乎。樂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滅。此為選耳根圓通。淨業智人安得。隨文殊脚跟轉文殊。如修般舟三昧。又當以我念佛。為良導。法華一稱。塵勞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斷妄想興。而涅槃現。又當留待別時。向居士一一道破。
  問。經末先言不退。後云往生。正以現生取辦。超乎餘教。鈔中反開少壽多障。不克往生一路云。于來世得生。此墮慈照所云。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却要來後世。再得生人中也。乃引禪門。纔出頭來。現成受用語為證。則何以永明揀去。有禪無淨。一流明淨業之諦。當於宗門耶。
  師云。經中先言不退。後云往生者。謂先說淨土已生者。後云念佛必定往生。非現生取證也。鈔中開少壽多障。為多障行人不信決定往生。如信者則不障矣。來世得生者。謂不信。聞名亦種下。來世種子顯。聞名殊勝。超乎餘教故。不墮慈照之語。永明抑揚之說。單扶淨土一路。將宗門推向。萬丈深坑。亦不為分外禪門有。三生打徹故。云纔出頭來。現成受用。又何勞逐句。與淨土合轍。
  問。準提密圓與華嚴顯圓。並屬第一。疏云。持名功德猶勝準提。今念佛人。盡此報身。方得往生。所證極果。僅至上品。何以不如準提所開。不轉肉身。便得往詣十方淨土。只于此生。得證佛果耶。
  師云。佛所設教。為當機者極成。如此土釋經者。亦復如是。天台歸圓法華。李長者亦多料揀。李長者必看天台三大部。天台未見李長者合論。若見時。又不知當何如。華嚴準提及淨土法門。各有所主。不可逐一比況。古德云。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纔見便生擒。似不必向迹上追尋。夙具靈根者。纔聞著一言一句。便有出身路。所謂大藏小藏。從自心中流出。豈可以部帙。較優劣耶。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四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五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彙編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宗教答響五
  六雪關主問參。話頭真切不落。楞嚴五蘊魔外(云云)。
  師云。細觀楞嚴。五十種魔事。不出一箇著字。如色陰明白銷落諸念。乃至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即此堅固妄想。便不能融化。於妄想中精研。見希奇之事。便作聖解。豈非著耶。如不作聖解。名善境界。不作即不著耳。又五蘊中。總以妄想二字結之。最初一著。便不能破。即此妄想。便是魔之根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