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虗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作是語已。復入超禪。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徧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爾時世尊。三反入諸禪定。三反示誨眾已。於七寶牀。右脇而臥。於其中夜。寂然無聲。於是時頃。便般涅槃。
  評曰。如來當入涅槃。苦口叮嚀。再三披剝。始以甚深般若。次以摩訶般若。後以佛眼。徧觀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於虗空。乃至云。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嗚呼。至矣。盡矣。毫髮無遺憾矣。學道者。誠能於此旨深究。而力行之。可謂法王真子。真報佛恩者矣。
  黃龍清禪師。寄得法弟子守卓書曰。前舉少林言。明多行少說多通少者。盖謂其非不行。非不通。但作是念。我已明道。他未明道。我善說理。他不善說理。我見尚存。違於宗旨。故顯其不行不通。非徒不行不通。亦驗其於道未甚徹底明。於理未善真實說。故祖師推出此病。要後人省覺以成就。契於本道本理。免有彼我勝負之習。久久返落魔外也。又云。悟佛心宗。解行相應。名之曰祖。全真之解。稱實之行。若會於心宗。豈復有異端乎。祖師只使人到此全解全行無解無行之本家。得大安樂耳。所以傳燈後卷。有達磨四行一段。其示人之意。亦不出此。後輩少肯深究力行。豈不辜他先聖哉。忠國師云。禪宗學者。須遵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如師子身中虫。夫為人師。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香象所負。非驢所堪。斯言亦今時之針艾矣。予病中靜坐。瞌睡之餘。或究古德至言。或觀目前世態。聞見千差。一歸虗照。識道人之過患。以成內省自鞭之益者。尤多恨阻遠。不得曾言。因筆略引。以當面話。千萬體悉。勉旃。
  評曰。卓公靈源門下傑出者。靈源付書。無慮十餘則。而是幅尤喫緊叮嚀。會元載。卓。泉州人。俗姓莊氏。出世東京長靈。於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奄然示寂。闍維日。皇帝遣中使賜香。持金盤。求設利。爇香罷。盤中鏗然。視之五色者數顆。大如豆。使者持還。上見大悅。予謂。死生之際。決不容偽。卓之靈應若此。則知平生。真能一遵師訓者。靈源可謂有子矣。
  明教嵩禪師。題遠公影堂文曰。遠公事跡。學者雖見。而鮮能盡之。使世不昭昭見先賢之德。亦後學之過也。予讀高僧傳蓮社記。及九江新舊錄。最愛遠公。凡六事。謂可以勸也。乃引而釋之。列之影堂。以示來者。陸修靜異教學者。而送過虎溪。是不以人而棄言也。陶淵明酖湎於酒。而與之交。葢簡小節。而取其達也。跋陀高僧。以顯異被擯。而延且譽之。葢重有識。而矯嫉賢也。謝靈運以心雜不取。而果歿於刑。葢識其器。而慎其終也。盧循欲叛。而執手求舊。葢自信道也。桓玄振威。而抗對不屈。葢有大節也。大凡古今人情。莫不畏威。而苟免忘義而避疑。好名而昧實。黨勢而忍孤。節行而畏累。自是而非人。孰有道尊一代。為賢者師。肯以片言。而從其人乎。孰有夙稟勝德。為行耿潔。肯交醉卿。而高其達乎。孰有屈人師之尊。禮斥逐之客。而伸其賢乎。孰有拒盛名之士。不與于教。而克全終乎。孰有義不避禍。孰睦故舊。而信道乎。孰有臨將帥之威。在殺伐暴虐之際。守道不撓。而全節乎。此故遠公。識量遠大。獨出於古今矣。若其扶荷至教。廣大聖道。垂祐于天人者。非蒙乃能盡之。其聖歟賢邪偉乎。大塊噫氣。六合清風。遠公之名聞也。四海秋色。神山中聳。遠公之清高也。人僧龍鳳。高揖巢許。遠公之風軌也。白雲丹嶂。玉樹瑤草。遠公之栖處也。蒙。後公而生。雖慕且恨焉。瞻其遺像。稽首作禮。願以弊文。題于屋壁。
  評曰。遠公六事。非嵩禪師。莫能拈出。且其文。光如日月。勢若連環。足以追配遠公。奠乾坤而不朽矣。夫僧海中。有此人物。有此文章。學者往往置之不問。何哉。
  蔣山贊元禪師。舒王甞問祖師意旨。元不答。王益扣之。元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質一。更一兩生來恐純熟。王曰。願聞其說。元曰。公受氣剛大。世緣深。以剛大氣。遭世深緣。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世之志。用捨不能必。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又多怒。而學問尚理。於道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髮。甘淡薄如頭陀。此為近道。且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王再拜受教。
  評曰。荊公生平。出處不出。元之所料。而所示法門。對病施藥。深中膏肓。荊公烏得不心折哉。元。真大善知識也。
  羅湖野錄載。臨安南蕩崇覺空禪師。生緣姑熟。參侍黃龍死心禪師。死心惜其福不逮慧。以無應世為囑。草堂清公。送以偈曰。十年聚首龍峰寺。一悟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