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晦無師智。而用眾智為智。集經律論。及西天東土諸聖師。以及六經子史百家之言。為宗鏡錄一百卷。所謂舉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鏡。如融眾器以為金。匯百川而為海。明白示人。如指諸掌。法施之大。不可思議。但時當末法。人安寡聞。每一展卷。罔測涯涘。所以束置高閣。封野馬而飽蠧魚者。在在皆是也。淵雷靜主。粵東香山人。為空隱老人執侍弟。子見地隱實。履行精嚴。習靜建溪之高山。二十餘載。以是錄為照心之明鏡。涵泳其中。凡遇拈提法華。楞嚴。圓覺。維摩。金剛處。輙手抄出。成兩鉅帙。名曰五經宗趣。葢欲使讀者。得其宗趣以明經。由經以入宗鏡。照了一心。融通萬法持以示予。且徵序焉。予惟法華開佛知見楞嚴顯示真心。圓覺指體投機。淨名彈偏折小。金剛則頓空諸相。諸相既空。則可以入不二之門。證圓明之性。至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地。而如來出世大事因緣。究竟圓滿矣。是乃遊法海之慧舟。開寶藏之金鑰。不特為宗鏡發起而已。淵公法施之心。亦不可思議。敬辨數語。以為來者勸云。

  重刻月上女經序

  謝碩公茂才。刻月上菩薩經。印施流通。為報母也。其緣起於郡隍請懸明講師誦月上女經五百部。祈母轉女身云。管東溟公。以因緣序之於前。而龍山和尚以劫初事跋之於後。謝子一日持經見過。而咨以經中大旨。余曰。眾生無始劫來。沉淪欲海。無由得出。月上菩薩以同體大悲。示作端正女人。發其欲意。即曉欲之重患。而令入離欲真際。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者。是也。經云。若有起欲來觀者。乃得清淨無欲心。不其然乎。眾人欲意既息。即引向佛所。而途中遇舍利弗。摩訶迦葉等。欲勘驗其得忍與否。月上縱其無礙之辨。而直與本分相見。即維摩詰彈叱諸聲聞人。令入大乘。無以異也。舍利弗問月上言。汝於今者。行何乘也。為行聲聞乘。為行辟支佛乘。為行大乘。月上報言。如舍利弗所證法者。為行聲聞乘。為行辟支佛乘。為行大乘。舍利弗報彼女言。非也。月上。所以者何。然彼法者。無可分別。亦無言說。非別非一。亦非眾多。爾時月上報言。舍利弗。是故不應分別。諸法一相異相。無別異相。於諸法中。無有可住故。涅槃者。實無可滅。迹斯語也。政所謂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舊宿蘆花者也。舍利弗輩以女相求之。而欲試驗。豈非捕風捉影者乎。月上既見佛。而記其往生極樂。供養彌陀。及賢劫中諸佛。然後成佛。即名月上。以此觀之。今禪者徒執理性而篾視淨土。不肯發願親覲諸佛者。不唯失見佛之緣。恐相似悟頭。而於理性實未曾大通也。更有甚者。直詆念佛求生淨土為下根。而障人進修者。是月上亦下根人。而世尊記其往生極樂。不亦謬乎。自誤誤人。其害匪細。故特表出之。以告諸同志者。謝子懽忭踊躍。再拜。請即次其說以冠諸經首。余不得而辭。

  復弁山且拙和尚書

  前歲有禪者自寶山來。示以金剛般若尊註。展讀之下。但見辯鋒凜烈。慧海汪深。不落常塗。別出手眼。始知義山古佛出現。放大光明久矣。瞻仰之私。匪一旦夕。限於山川。每以不獲親炙為歉。辛亥秋杪。遊建溪。白雲。忽令嗣巢鳴磐石二公見顧。拜領惠書。並尊錄。宛如面覩慈容。親聆謦咳。懽忭踴躍。無以云喻。竊惟我洞上一宗。盛於唐。衰於宋。故當時明教和尚。有大旱引孤泉之喻。然其人雖落落。一一皆法門龍象。悟門既真。道德大備。投子而下。如芙蓉。大洪。真歇。宏智諸祖。皆足肩任大法。傳化將來。至於今日。濟宗不在言。即本宗往往不問人之可否。唯以得之為勝。充塞閭巷。退人信心。正恐絕此一綫。不在人少而在人多。為可憂也。座下所得既真。發用廣大。力荷法門。慷慨激烈。真有程嬰公孫杵臼之心。但此風大行。不知何所抵止。某道孤力薄。目擊時獘。救之既無術。隨之又豈肯。所以近日退院捨眾。急欲於無人處卓自了菴。隨緣遣日。又安用以閑名字流落人間。與時輩相頡頏耶。往歲有人來索語錄行實。所以不敢與者。意亦在此。其人不諒。密懷生滅。乃為座下所檢點。不免勞動一番神用。則又某之罪過也。既不敢固執前見。謹略錄數則上呈。以便筆削。路遠無可將意。唯有望弁峰而跂瞻耳。諸惟慈諒不盡。

  答檀園大師書

  (附來書 竊惟愽山先老祖嵓岸太高眼目太空。非東苑與先鼓山之得人。以布葢天之網則何有於今日也。意者謂和尚年甚□德甚重化緣甚旺。門庭甚尊。即嚮風依依如某者。有同天隔世之懷况及其門。入其室。承其法。叨其惠者乎。其毋使他日有如某者其人。而憾於愽嶠幸矣)。
  師答曰。博山老人非不求人。只是當時無人可求耳。故寧絕其人。存其道。以待後來。豈如今人之濫相授受。便謂之得人可乎。博山嘗謂余集生居士曰。宗門中事。貴在心髓相符。不在門庭相紹。若實得其人。見知聞知。先後一揆。絕而非絕。若不得其人。則乳添水而味薄。烏三寫而成馬。存豈真存。故我意寧不得人。勿授非器。不得其人。嗣雖絕而道自直。自無傷于大法。授非器者。嗣雖存而道自偽。反自破其先宗。有智之士。當知所擇。以此觀之。則博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