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中也。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为令易解。说空假中。克实而言。唯一中道以为正体。中道离一切相。非徧计之所执。即为如实空义。中道即一切法。具依他之缘起。即如实不空义。虽有空与不空二义。而体元非空与不空。今既云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则八识一一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足三谛。五十一心所。一一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是三谛。十一色法。一一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足三谛。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亦一一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足三谛。六种无为亦复非空非不空。即是中道。法尔具足三谛。此性相两宗。血脉关通最显著处。人都忽而不察。奈之何哉。
  
  此颂且依染(分)依他(而)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染分依他。因缘所生六凡法也。净分依他。因缘所生四圣法也。六凡诸法。既已一一即空假中。四圣诸法。何独不然。故曰十界无非即空假中。明文在兹。奈何不信。初唯识所因难竟。
  
   (庚)二释世事乖宗难
  
  (难曰。)。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答曰。)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此中自有四难。一者处定。二者时定。三者身不定。四者作用不定。一处定者。如南山在南。不可以识令其在北。故非唯识。二时定者。如缘山之识生时。固自有山。然缘山之识灭时。山不随灭。故非唯识。三身不定者。如多人同看灯光。其有翳者。别见五色重叠。则是虚妄。可名唯识。其无翳者。皆见清光。则是实境。故非唯识。四作用不定者。复有三难。一云如翳眼所见发蝇等物。即无作用。好眼所见发蝇等物。即有作用。无作用者。可名唯识。有作用者。则是实物。何名唯识。二云如梦中所得饮食衣服刀仗毒药。即无实用。可名唯识。觉时所得。便有实用。何名唯识。三云如乾闼婆城。则无实用。砖土城等。则有实用。虚实各殊。何名唯识。答云。如梦境等者。应引二十颂云。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浓河等。如梦损有用。初句。答第一处定第二时定难。第二第三两句。答第三身不定难。第四句。答第四作用不定难也。一释处定难者。且如梦见有山在南。梦中之心更缘北时。梦中之山依旧在南。岂果有山在于梦心之外耶。二释时定难者。且如梦见有山。梦中之心缘此山时。山固宛然。梦中之心不缘山时。山亦仍在。岂果离于梦心实有山耶。三释身不定难者。且如一类饿鬼。于恒河处。同见脓河。虽彼多鬼之所同见。岂实有脓河耶。若知饿鬼所见脓河。唯是自业所招。自识妄见。则知今人所见灯火清光。乃至日月星辰。山河国土。穷尽十方有漏国土。种种依正。皆是同分妄见而已。岂有识外实境可得。四释作用不定难者。且如梦得饮食刀仗等。即无实用。梦见男女交遘遗失不净等。即有实用。既有实无实。皆同一梦境。则汝所云作用不定。何一非唯识耶。
  
   (庚)三释圣教相违难
  
  (难曰。)何缘世尊(不但说意法二处。而)说(有)十二处。(答曰。彼五根五尘十处。亦)依(本)识所变。非别实有。(世尊不过)为(今众生)入我空(观。所以)说(此)六二(之)法。(令观无我。喻)如(为)遮断见。(故假)说(相)续有情。(今大乘教。)为(令众生)入法空(观。所以)复说唯识。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说十二处。为破我执。元非实法。譬如说续有情。但为破断见耳。岂可更计常哉。
  
   (庚)四释唯识成空难
  
  (难曰。)此唯识性。岂不亦空。(设若)不尔。(其义)如何。(答曰。识性)非所执故。谓依识变妄执实法。(以)理(推征。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谓并)无离言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而)说为法空(也。)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应知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此中难意。谓由破我故。说十二处法。法既即空。则今由破法执。故说唯识。识岂不亦空耶。答意可知。恐又难曰。设无此识。亦何不可。故今答曰。此识若无。便无俗谛。盖八识及与心所。皆名俗谛。俗依真立。真依俗显。譬如色依空住。空依色显。又如波水依湿性立。湿性依波水显。真俗不二之旨。复见于此。谁云性相不同辙哉。
  
   (庚)五释色相非心难
  
  (难曰。)若诸色处。亦(即以)识为体。何缘乃似色相显现。(又复)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答曰。无始以来虚妄)名言熏习。(妄作心外坚住相续等想。依斯)势力起故。(非有实物可得。然似外色现者。)与染净法为依处故。谓此(相分)若无。(则便)应无颠倒(妄执。)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亦似色现。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无妄执。则无杂染。无杂染。亦无净法。盖染净是对待法。皆依俗谛建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