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爐之執也。此明心體具足染性名為不空也。
  木喻淨心。炎喻無明。染法燒木喻還熏淨心。借喻本欲明理。執喻便成戲論。故誡令不得起執。謂燈爐出火何故不燒燈爐。
  △二明具染事。
  次明心體具足染事者。即彼染性為染業熏故。成無明住地及一切染法種子。依此種子現種種果報。此無明及與業果即是染事也。然此無明住地及以種子果報等。雖有相。別顯現。說之為事。而悉一心為體。悉不在心外。以是義故。復以此心為不空也。譬如明鏡所現色像。無別有體。唯是一鏡。而復不妨萬像區分不同。不同之狀皆在鏡中顯現。故名不空鏡也。是以起信論言。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以此驗之。具足世間染法亦是不空如來藏也。上來明具足染淨二法以明不空義竟。
  △二明藏體一異為三。初立科。二詳釋。三總結。今初。
  次明藏體一異以釋實有義。就中復有六種差別。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二明因果法身名別之義。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四明事用相攝之相。五明治惑受報不同之義。六明共不共相識。
  圓融無礙謂一不礙異異不礙一。非一非異而異而一。乃如來藏真實法性也。約一而異。故因果二種法身名別。約異而一。故真體在障出障理同。然事理互相融攝尚為易解。以事攝事尤為難知。故須以巧便示之。既知法界無礙。須明治惑受報不同之致。乃不執性廢修。既知凡聖同而復異。須知共相不共相識。夫然後纖疑畢盡而常同常異。法界法門罄無餘蘊矣。
  △二詳釋即為六。初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至)六明共不共相識。初中三。初直明法界體一。二具明染淨性事。三正明無礙圓融。今初。
  第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者。問曰。不空如來藏者為一一眾生各有一如來藏。為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耶。答曰。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也。
  空與不空其體無二。今欲辨法界非一非異即異即一圓融無礙之理。故約不空藏為問也。佛及眾生尚祇一如來藏。豈令空與不空反有二耶。惟一藏體。一切生佛各得其全。是故佛圓融生亦圓融。佛無礙生亦無礙。淨性與染性圓融無礙。淨事與染事亦圓融無礙。淨性與淨事染性與染事圓融無礙。淨性與染事染性與淨事亦圓融無礙。以要言之。一一佛一一生。一一淨性一一淨事。一一染性一一染事。無非如來藏之全體大用。非分如來藏以為染淨性事。亦不因一一染淨性事遂成多多如來藏也。帝網之珠僅可為片喻而已。
  △二具明染淨性事二。初標章。二釋示。今初。
  問曰。所言藏體具包染淨者。為俱時具。為始終具耶。答曰。所言如來藏具染淨者。有其二種。一者性染性淨。二者事染事淨。如上已明也。若據性染性淨。即無始以來俱時具有。若據事染事淨。即有二種差別。一者一一時中但有染淨二事。二者始終方具淨染二事。
  △二釋示二。初釋性染性淨俱時具有。二釋事染事淨有二差別。今初。
  此義云何。謂如來藏體具足一切眾生之性。各各差別不同即是無差別之差別也。然此一一眾生性中。從本已來復具無量無邊之性。所謂六道四生。苦樂好醜。壽命形量。愚癡智慧等一切世間染法。及三乘因果等一切出世淨法。如是等無量差別法性。一一眾生性中悉具不少也。以是義故。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眾生等染事。故以此藏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復具淨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為出障法身。亦名性淨法身。亦名性淨涅槃也。
  如來藏具足一切眾生之性。而一一眾生皆以如來藏之全體為性。非是藏性之少分故。故仍具足一切十界染淨法性也。具染仍名本住法身。亦名佛性者。欲令眾生標心於極果故。若就法性之義論之。亦得名無明性生死性等。
  △二釋事染事淨有二差別又二。初明一時俱具。二明始終方具。今初。
  然諸一一眾生無始已來。雖復各各具足染淨二性。但以造業不同故。熏種子性成種子用亦即有別。種子用別故。一時之中受報不同。所謂有成佛者。有成二乘果者。有入三塗者。有生天人中者。復於一一趣中無量差別不同。以此論之。如來藏心之內俱時得具染淨二事。如一時中。一切時中亦復如是也。
  此總約一切眾生元無二性。故一時具足染淨二事也。
  △二明始終方具。
  然此一一凡聖。雖於一時之中受報各別。但因緣之法無定。故一一凡聖無始以來具經諸趣無數迴返。後遇善友教修出離。學三乘行及得道果。以此論之。一一眾生始終乃具染淨二事。何以故。以一眾生受地獄身時無餘趣報。受天報時亦無餘趣報。受一一趣中一一身時亦無餘身報。又受世間報時不得有出世果。受出世果時無世間報。以是義故。一眾生不得俱時具染淨二事。始終方具二事也。一切眾生亦如是。是故如來之藏有始終方具染淨二事之義也。
  此別約一一眾生迷本藏性幻起染淨二事。繇情執故不得言一時俱具也。
  △三正明無礙圓融三。初法說。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