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欲於寶樹中。見十方一切佛剎。即時應現。  第四十一願 剎中菩薩。雖少功德者。皆知見道場樹。  第四十二願 剎中一切萬物。皆嚴淨光麗。形色殊特。雖得天眼。不能辨其名數。  第四十三願 剎中欲得聞法。隨其志願。自然得聞。  第四十四願 剎中菩薩聲聞。頂中皆有光明。說經行道。無異於佛。  第四十五願 他方菩薩。聞我名號。皈依精進。皆得清淨解脫三昧。供養不可思議諸佛。  第四十六願 他方菩薩。皈依精進。皆得普等三昧。  第四十七願 他方菩薩。皈依精進。即得不退轉地。  第四十八願 他方菩薩。聞我名號。皈依精進。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於諸佛法。永不退轉。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於彼佛所。發斯弘誓。應時大地震動。天雨寶華。以散其上。空中讚言。決定成佛。

  如來得名

  小本經云。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堂宇寶池

  大本經云。阿彌陀佛講堂精舍。皆自然七寶。相間而成。復有七寶。以為樓觀欄楯。勝於此世界中。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其餘菩薩聲聞。所居宮殿。亦復如是。彼諸天及人。衣服飲食。微妙音樂。隨意而現。所居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悉化現而成。然其宮宇。有隨意高大。浮於空中者。有不能隨意高大。止在寶地者。由其前世求道時。德有厚薄故。止有衣服飲食。則皆平等。宮宇內外。復有自然流泉。及諸池沼。若一寶二寶成者。其底沙亦以一寶二寶。如黃金池者。底白銀沙。水晶池者。底瑠璃沙。若三寶四寶。以及七寶成者。其底沙亦如是。池中皆八功德水。清淨香潔。味如甘露。其間復有百種異華。枝皆千葉。光色既異。香氣亦異。芬芳馥郁。不可勝言。

  天樂雨華

  小本經云。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池岸華樹

  大本經言。諸寶池岸。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華果。香氣流布。又有各色蓮華。彌覆水上。又有七種寶樹行列。其純一寶樹者。根。莖。枝。葉。華。果。皆以一寶。二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華。果。亦以二寶。如是行行相植。枝枝相準。華華相順。果果相當。乃至周徧世界。不可勝視。

  樹網宣音

  小本經云。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德水香華

  大本經言。生西方者。若入七寶池中。澡雪形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至腰。至頸。亦復如是。調和冷煖。無不順適。既出浴已。各坐蓮華之中。自然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吹諸寶華。皆成異香。散諸菩薩聲聞大眾之上。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大眾有欲聞法者。有欲聞音樂者。有欲聞華香者。有皆不欲聞者。各如其意。不相違忤。

  鳥宣偈頌

  小本經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又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景象殊勝

  大本經言。剎中諸上善人。壽皆無央數劫。皆洞視徹聽。遙相瞻見。遙聞語言。其面目。皆端正淨好。無復醜陋。其體性。皆智慧勇健。無復庸愚。凡所存念。無非道德。形諸談說。無非正事。各相愛敬。無或憎嫉。各通宿命。雖歷萬劫。己所從來。靡不知之。復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復知無央數世界。天上天下一切眾生心意所念。復知彼於何劫何歲。盡得度脫為人。得生極樂世界。

  自然飲食

  大本經云。阿彌陀佛剎中諸往生者。其飯食時。有欲銀鉢者。有欲金鉢者。有欲水晶瑠璃鉢者。乃至有欲明月珠摩尼珠者。皆隨其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飽其中。多亦不餘。少亦不缺。食已。自然消散。無有渣滓。或但見色聞香。自然飽滿。既已食訖。器皿自去。再欲食時。復現如前。微妙快樂。次於泥洹。

  隨宜修習

  大本經云。彼國人民。有在地講經者。有在地誦經者。有在地聽經。思道。坐禪者。亦有在虗空中講經者。有在虗空中誦經者。在虗空中聽經。思道。坐禪者。於是未得須陀洹者。因此得須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此得斯陀含。乃至未得阿羅漢。及不退轉菩薩者。因此得阿羅漢。及不退轉菩薩。各隨其質。欣然適意。

  音容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