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則聲遲運然,有怨心,則聲回回然,有慕心,則聲裴裴然。
  悽悽者,悲愴之聲也,遲遲者,思慮之聲也,回回者,違怨之聲也,裴裴者,慕戀之聲也,人心所念,寓之於琴,隨聲發見。心念悲哀,則琴聲悽悽然感愴也,故云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悽悽然也;心念思慮,則琴聲遲遲然如思慮也,故云有思心,則聲遲遲然也;心念怨人,則聲回回然違恨也,故云有怨心,則聲回回然也;心念慕羨,則聲裴裴然戀著也,故云有慕心,則聲裴裴然。
  所謂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向之所謂心念悲思怨慕,非是手竹絲絃桐琴而自有此悽遲回裴之聲也,故云所謂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也。因人善琴得之於心,心之所念,符合於手,手之所動,符合於絲竹桐琴之物,自然心之所念,隨聲發見,彼善琴者,尚能隨聲發見心之所念,況善悟有道之士乎!有道之士體用如如,拈來放下,語默起居,無非中道也,故云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也。此章明動靜語默,無非是道也。
  右第十八章
  關尹子曰: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
  言為思者皆用也,聖人應用之跡,有時與几人不異,故云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也。以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嘗者,曾也,未曾言為思者,言為思未萌已前真空之體也。聖人真空之體,本與几人不異,為几迷而聖悟,所以異乎几人也,故云以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也。此章明迷人同聖人之跡、不同聖人之道也。
  右第十九章
  關尹子曰: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
  心專明審,何者為利,一向求利,心專明審,何者為害,一向避害,如此,雖父子親,亦不相和睦,況於他人乎,故云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也。心專明審,何者為賢,何者為愚,一向親賢而遠愚,彼既賢於我,鈴以我為愚,亦遠之矣,如此,則至老不能交同志之友也,故云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也。心專明審,何者為是,何者為非,一向就是而拾非,被是非之名所拘,几事無巨細,皆不敢為,如此,則事無大小,皆不能成也,故云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也。心專明審,何者為好,何者為醜,一向愛好而惡醜,愛惡迷心,一向著色,雖夫婦之情,不相契合矣,故云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也。愈者,專也,物者,人物也。
  是以聖人渾之。
  是以者,因上結下之辭也,渾者,渾然真心,不生分別也。是以聖人真心渾然,不生分別,則無利害賢愚,是非好醜之名,故云是以聖人渾之也。此章明聖人真心渾然,不生分別者也。
  右第二十章
  關尹子曰:世之愚拙者,妄援聖人之愚拙自解,
  援者,引也,世問有等愚魯拙鈍之人,恐人笑之,妄引聖人韜晦佯狂愚拙之跡,以九#7解釋,謂聖人亦有此愚拙也,故云世之愚拙者,妄援聖人愚拙自解。
  殊不知聖人時愚時明,時拙時巧。
  世之愚拙之人,殊不知聖人隨時達變,不滯於跡,時可隱者,則佯狂如愚,則隱之至也,時可顯者,則名超日月也,時可無為,則忘所能而如拙鈍也,時可有為,善巧方便垂示迷人也,故云殊不知聖人時愚時明,時拙時巧也。此章明聖人隱顯莫測也。
  右第二十一章
  關尹子曰: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
  以聖知師聖人之德,造之極者,僅為賢人也,故云以聖師聖者賢人也,以賢人之心師聖人之道,造之極者,乃為聖人也,故云以賢師聖人也。
  蓋以聖師聖者,徇跡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跡而合道。
  德用有跡,蓋以聖智師聖人之德用,是徇德用之跡,忘道之體也,故云蓋以聖師聖者,徇跡而忘道也。道體真空,無跡可徇,蓋以賢人之心師聖人之道,心開悟解,體冥真空,與跡相反而合道也,故云以賢師聖者,反跡而合道也。此章明從本降跡,徇跡而為賢人,從跡復本,反跡而為聖人。
  右第二十二章
  關尹子曰:賢人趨上而不見下,眾人趨下而不見上,聖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
  賢人明理,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向見於理,殊不知理障是一邊,故云賢人趨上而不見下也;眾人昧於理,迷著事用,殊不知事障亦是一邊也,故云眾人趨下而不見上也。上者,理也,下者,事也,聖人洞了真空,不拘事理,有時以理示人,有時以事示人,觀機垂訓,聖人逆順合宜,應變無方也,故云聖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也。
  豈日離賢人眾人,別有聖人也哉。
  聖人如水,賢人眾人如冰,水因寒而凝結為冰,冰遇暖而復化為水,冰雖未化,不可謂冰不是水也。為冰通身是水也,聖迷為凡,几悟復為聖,雖几未悟,不可謂几不是聖也,為凡通身是聖也,迷者不悟,悲哉!如此則要知水者休離冰,尋即冰是水也,要悟聖人之道休離凡,究即几是聖也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