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虚热。

  少者是实热也。

  眼有翳膜渐渐遮睛不痛不疼。冷也有疼痛者。热也。

  眼内膜翳。带白色。冷也。眼膜带红色者。热也。

  眼淡白红者是虚热也。

  卷六 论治补遗

  太元真人进还睛丸表

  伏以医有神圣巧工之妙人不可不知。药有温凉寒热之性医不可不辨昔黄帝尝百药而制本草。

  叔和察六脉而烛病原。所以扶世道而救民命者良有在也上古之人。咸臻寿考。况世之最贵者。莫贵于人人之最贵者。莫贵于目。夫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百骸九窍之至宝。洞观万物。朗视四方。皎洁如珠。包含天地。内连肝胆。外应睛瞳。窍虽开于肝门。瞳乃属于肾藏。

  肾属北方壬癸水。心属南方丙丁火。心肾不和水火交战。则血气停留不散胆损肝虚。定然眼中受病。凡疗眼疾须补肾元。次修肝木肝乃肾之苗。肾乃肝之本。修肝则神魂安静。补肾则精魄安和。眼目自然明朗。譬如种木当在修根。根壮则枝叶茂盛。根损则花叶凋零。且如黑睛属肾。肾虚则眼泪下流。窍门通肝。肝风则冷泪常出。白睛属肺。肺热则赤脉系白轮。

  上下睑属脾。脾风则拳毛倒睫。大小 属心心热则攀睛 肉。眼有五轮。外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内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轮者。风血肉气水八廓者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目有病患须究根源勿用庸医。妄行钩割。夫人好施丹药。脾胃损伤终夜忧思精神耗惫或胆中受热。或肺上受寒或食五辛太多或纵七情过甚。或观星望月。或近火冲烟。故使三焦受热。致令两目失明。或迎风多泪。或视物如烟。或观空中如云雾或视太阳如浊水。五脏虚耗。夜梦鬼交。眼前如见黑花绕乱黑轮常如白雾昏 。臣窃悯之。陛下戒之。今按本草制成仙方。能养性安神。搜风明目。却热除邪。修肝补肾虽远年内障而可明。治近日赤肿而即去。药共二十九味。名曰还睛丸修之奇异。有君臣佐使之功制不寻常。有蒸炮锉炼之妙不问老幼阴阳。即见光明清白恭惟皇帝陛下修凝道德摄养精神。端居九重之中。明鉴万里之外。固不赖于此药。亦可保于未然伏愿普颁百姓。请尝试之。俯赐群臣。必臻捷效。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诚虔之至。谨录其方。随表拜进以闻。

  还睛丸方

  人参 茯苓 山药(各一两五钱) 熟地 生地 麦冬(去心焙) 天冬(去心焙各三两)犀角(锉细末) 防风(各八钱) 川芎 黄连 五味子 甘草(炒各七钱) 杏仁 石斛 枸杞子牛膝(酒洗炒) 羚羊角 菊花 菟丝子 青箱子 蒺藜(杵去刺炒) 枳壳 草决明 肉苁蓉杜仲(酒洗炒) 当归(酒洗) 黄柏(酒洗炒各一两) 知母(酒炒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盐汤下○一方无后五味名固本还睛丸。)

  卷六 论治补遗

  耳病

  肾开窍于耳。而能听声者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也。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宗脉虚。而风邪乘之。气否不宣。是为风聋。内必作痒。或兼头痛。厥气搏于耳。是为厥聋。否塞不通。必兼眩晕。劳伤血气。淫欲斫丧。憔悴昏愦。是为劳聋。有能将息得宜。其聋自轻。如日就疲劳。则为久聋。浓味动胃火。左右俱聋。忿怒动胆火。则左聋。色欲动相火。则右聋。

  耳疮属三焦经。若发热炊痛。风热所致。若内热痒痛。兼肝经血。热也。

  耵耳者风热搏之。津液结塞成核。能令暴聋。宜四物加羌活防风柴胡黄芩。连翘玄参。

  耳由气郁生痰。内火攻冲。生疮形似赤肉。或出脓水。宜二陈加玄参花粉黄芩山栀连翘蔓荆子柴胡。

  耳衄。耳中出血也。左关脉弦数者。为少阳经火。宜柴胡清肝散尺脉或躁或弱者。少阴经虚。宜六味地黄丸。

  卷六 论治补遗

  鼻病

  鼻受天气。故曰天牝。乃宗气之道心肺之门户。心肺有病。则气息不利。其经络所至。

  专属阳明。自山根以上。则连太阳督脉以通于脑风寒外感。则气壅热郁。清浊溷乱。热微鼻流清涕为鼽。热重鼻流浊涕为渊。或流臭黄水。又名脑漏。胃中食积热痰流注肺中。令浊气凝结而生息肉。塞滞鼻中。又名鼻 。(音瓮)外感者。治宜辛散。内火上炎。治宜清凉。又鼽渊疮痔久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养血。而火自降。补肾而金自清。鼻塞久者。亦有内伤肺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尽外感也。

  衄血必自山根以上睛明之次而来。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附于阳明。大抵七情劳伤。阴虚火动。血从经络直犯清道而出于鼻治宜甘平以养真阴。

  防风汤

   治鼻病在标者。

  防风 川芎 黄芩 桔梗 甘草 大力子外风加羌活荆芥薄荷细辛辛夷白芷内火加山栀连翘花粉元参桑皮。

  卷六 论治补遗

  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