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若不速去。则损阴也。此却为客邪当急去之也。假令少阳阳明为病少阳为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为邪者。首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过。煎汤少少不住服。或剂毕。再用大黄煨。鼠粘子炒香。煎成去滓。纳芒硝。俱各等分。亦时时呷之。得微利。及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根据前次第服之。

  取大便利。邪气即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太阳行经羌活防风之类。

  卷六 论治补遗

  暑风

  中暑卒倒无知名曰暑风。大率有虚实两途。实者痰之实也平素积痰。充满经络。一旦感召暑湿。痰阻其气。卒倒流涎。此湿 合病。最剧者也。宜先吐其痰后清其暑。犹易为也虚者阳之虚也。平素阳气衰微不振。阴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凑其虚。此湿 病之得自虚寒者也。宜回阳药中。兼清其暑。最难为也。

  按金匮中热中 皆暑病之称而病有不同洁古曰中暑者阴症中热者。阳症以中暑由任性纳凉。

  阳气为阴邪。所遏其病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形拘急酸疼。宜解表佐以清暑。中热由日中)劳役身冒暑热。头痛壮热。大渴引饮。烦躁汗泄。懒动。及腹痛水泻恶心。此热伤(气。肺与大肠受之。宜凉解暑毒)今以卒倒手足搐搦名暑风。乃夏月火盛灼金。致木旺生风脾土受邪。不可以风药误治。手足逆冷名暑厥大概时令之火。郁极于内不得伸越所致。入门曰暑厥。即暑 病兼手足厥冷也。

  卷六 论治补遗

  呕吐哕

  灵枢口问篇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肺主为哕。取手太阴(太渊)足少阴。(俞府石关)呕即吐之类。但吐而无物者曰呕呕而有物者曰吐。腹胀嗳气曰噫。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呃呃连声曰哕。今以呃逆名之。中焦呃逆。其声轻而短。水谷为病也。下焦呃逆其声恶而长。虚邪相搏也。

  卷六 论治补遗

  噎隔

  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饮虽可入。食不能下。隔枯在下胸臆痞闷。食虽可入。至胃复出。或食下而眼白口开。气不能顺。或食入而当心刺痛。须臾吐出。食出痛止。

  五隔五噎由喜怒太过。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盖留于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胃膈者。则为五隔。(思忧喜怒悲)其病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

  妨碍饮食。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作矣。

  按七情所伤。痰与气搏。故食不下若瘀血阻碍。则食下作痛。或反胃而吐出。总由脾胃虚伤。血液枯槁。不能运化五谷。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

  卷六 论治补遗

  虚痨

  积虚成损。积损成痨。经年不愈。谓之久虚。有五劳六极七伤之分。五劳应五脏。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力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矜持志节则劳肾。六极应六腑。血极则面枯发落。善忘筋极则拘挛转筋。爪黯甲痛。肉极则体瘦肉削。倦怠嗜卧。气极则喘嗽少气皮枯毛焦。骨极则面垢齿浮腰酸脊痛。精极则目暗耳鸣。遗溺茎弱。七伤者。推原劳极之由。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房劳思虑伤心肾。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气衰火旺蒸疰日久。则痨生焉。

  痨瘵既久。元气必伤。热毒痰瘀变幻生虫。在肝为毛虫。食人筋膜在心为羽虫。食人血脉在脾为裸虫。食人肌肉。在肺为介虫。食人肤膏。在肾为鳞虫。食人骨髓。其症蒸热咳嗽。胸闷背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腰膝酸疼。卧不能寐。或面色 白。或两颊时红。常怀忿怒。梦与鬼交。若虫蚀肺系。咯血吐痰。喉疮声哑。思食无厌。皮枯毛落。良可悲悯。惟补虚扶元。杀虫以绝其根。纵不获生。可绝其传疰也 验病法。用乳香焚熏病者之手。令其仰掌以帛覆之。熏之良久。手背生毛。长至寸许。白而黄者可治。红者则难。青黑者死。若熏之良久无毛者。非传尸也初服

  黑虎丹

   下诸痨虫。从大便中出。

  真牛黄。阿魏(各一钱)真雷丸。南木香(各五钱)雄鸡肫皮(洗净炙干二钱)共研细末。用使君子(去壳)研末二两。加前药七钱。将飞罗白面打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次服

  小红丸

  锦纹大黄(为末一两)加前药末七钱。炼蜜丸如黍米大。外用朱砂为衣。听用。

  三服

  打虫化积丸

  大黄(为末五两五钱)槟榔(三两)黑丑(头末三两五钱) 用面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初服起。于四更时。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若壮盛者服二钱五分虚弱者服二钱。二次五更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