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风府 上星 攒竹 悬颅 商阳 鱼际 神道 期门 足三里 陷谷 太 (一名吕细)汗不出腕骨 阳谷 合谷(泻) 复溜(补)汗出寒热风池 五处 攒竹 上脘 少商 合谷(补) 复溜(泻)热无度汗不出 陷谷(泄阳明之热)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恶寒 后溪喘 三间结胸 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

  肺俞 期门热入血室谵语期门腹胀三里 内庭发狂 此阳明胃经邪热炽盛燥火郁结于中所致。

  百会 合谷 间使 足三里 复溜郁冒 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

  关冲 少泽 窍阴 至阴厥 三阴三阳之脉。俱相接于手足。阴主寒阳主热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

  支沟 内庭 太 大都 行间 若脉绝者 间使 气海 复溜余热不尽曲池 间使 合谷 后溪过经不解 期门发黄 阳明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大率温热之黄如橘色寒湿之黄如熏色。

  外关 腕骨 申脉 涌泉小便不利 邪蓄于内。津液不行也。

  阴谷 阴陵泉 关元(寒郁不通者。用炒热盐熨关元) 石门(阴寒甚小便不利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大便秘塞章门 照海

  卷五 证治参详

  瘟疫

  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极效。

  大头瘟 因风热时邪。凡憎寒发热。咽喉肿痛头目面部肿及于耳。结块则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外科有时毒证即此也。甚至项肩俱肿。状如虾蟆。故又名虾蟆瘟也。(有补遗)大迎 曲池 合谷

  卷五 证治参详

  疟疾

  (证治详见刺疟论篇此特通用刺灸要穴)痰疟寒热合谷 曲池 后溪久疟热多寒少间使 太 丘墟(治振寒)久疟不食公孙 内庭 商丘(治呕)疟由寒湿饮食伤脾若久不愈。黄瘦无力者。灸脾 (七壮)凡治疟先针。而后灸大椎(三七壮。一日三壮愈)又灸三椎骨脊上(三壮)

  卷五 证治参详

  暑病

  (有补遗)中暑 暑乃天之气。所以中手少阴心经。初病即渴其脉虚弱。

  人中 中脘 气海 曲池 合谷 中冲 三里 内庭暑郁中焦。腹痛上下攻绞。不得吐泻。用生熟水调白矾三钱。少顷。探吐去其暑毒。如胸背四肢发红点者。以菜油灯火遍淬之。

  卷五 证治参详

  痧症

  黑痧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白痧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黑白痧头疼发汗。口渴泄泻。恶寒肢冷。不得睡卧。或肠鸣腹响。名绞肠痧也。

  百劳 列缺 十宣 委中(以上刺痧通用) 天府(黑痧兼刺之) 太陵 大敦(白痧兼刺之) 窍阴(黑白痧兼刺之) 中脘 丹田(治小腹绞痛)又痧有青筋紫筋。或现于数处或现于一处。必用针刺放去其毒血。或有误饮热汤。则青紫筋反隐而不现即放之毒血不流。此当急饮冷水以解之。然后再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或有痧毒方发。而为食物积滞所阻。此当先消食积而再放刮。或有痧毒方发。兼遇恼怒气逆。则愈作胀。此当先用破气药以顺之。而再放刮。则痧可渐消也。若刮已到。放已尽。而不愈。则是痧毒惟在肠胃肝脾肾二阴经络。必须据症用药。

  放痧有十头顶心(百会穴) 印堂 两太阳穴 喉中两旁 舌下两旁 两乳 两手十指头(十宣穴)两臂弯 两腿弯 两足十指头

  卷五 证治参详

  霍乱

  霍乱挥霍撩乱也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气。关格阴阳也。至于舌卷阳缩入腹者不治。又霍乱为胃气反逆。误犯谷食米饮必死。

  关冲 支沟 委中 承山 三阴交 公孙 太白 太 (吐泻神效) 夹脊穴吐泻不止者 中脘 天枢 气海(或针或灸立愈)霍乱将死者。以细白干盐填满脐中。艾灸七壮。立苏。

  卷五 证治参详

  恶心呕吐

  (哕病见补遗)恶心 胃口有邪。见饮食便生畏恶。心下欲吐不吐。若寒气恶心者呕清水。痰火恶心呕酸水。烦渴。

  胃俞 幽门 中脘 商丘呕吐 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

  太渊 太陵 两乳穴(即乳根灸三壮) 中脘 气海 足三里 通谷

  卷五 证治参详

  翻胃噎隔

  (有补遗)翻胃 上焦吐者气上冲胸。食已即吐。中焦吐者胸中痞闷。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下焦吐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冷小便清。大便不通。或饮食后两日吐者。脾绝胃枯。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