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在肩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针五分。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

  秉风二穴。在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灸五壮。针五分。

  俞二穴。在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针八分。灸三壮。素在肩 后。举臂取之。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九分。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针六分。灸三壮。明上云、一壮。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十壮。

  针灸资生经第一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大椎一穴。(一作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明云: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云、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则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以异也。但铜人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诸经皆同。惟明堂下经云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应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经误写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经。亦言陶道穴在大椎节下。与铜人合。足见其误写上字作下无疑矣。

  陶道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五壮。针五分。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针五分。灸七七壮。明云、五壮。下云、三壮。

  神道在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七七壮。止百壮。小儿风痫螈 。可灸七壮。明云、针五分。灸三壮。下云、五壮。

  灵台在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经阙疗病法。出素问。

  至阳在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筋缩在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脊中一名神宗。在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伛偻。针五分。得气即明堂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接脊在十二椎下节间。(下经治小儿疳脱肛。)

  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明云、在十二椎下节间。下云、十一椎下。

  铜人云、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明堂上经作十二椎节间。下经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应悬枢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误矣。考之素问。亦与铜人同。当以铜人为正。明堂上经亦误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节下尔。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明作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阳关在十六椎下间。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阙疗病法。出素问。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腹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忌房劳举重强力。

  甲乙云、针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明云、三壮。下云、五壮。素注云、针一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热穴注亦可二寸。气府论注、骨空论注作一分。一名髓空。

  长强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其穴跗地取之。甲乙云、在脊 端。针三分。转针以大痛为度。其穴跗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针。日三十壮。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忌冷食房劳。甲乙云、针二寸。留七呼。明下云、五壮。

  自大椎至腰俞。长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甲)

  有里医言:凡灸椎骨。当灸骨节突处方验。灸节下当骨无验。以鱼肉骨参之。其言为可信。盍根据其言。当骨节灸之。

  针灸资生经第一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针五分。可灸七壮。(甲乙同)明云、禁灸。下经云、灸五壮。素同。(难疏。骨会大杼。骨病治此。)

  明堂云禁灸。而铜人云可灸七壮。必有说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二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自此后不写相去二字。)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出甲乙经。甄权针经云、在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五分。留七呼。灸百壮。明下云、三壮。(千。肺俞对乳引绳度之。)

  厥阴俞二穴。在四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灸七七壮。千、扁鹊云名阙俞。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下云、灸五壮。(千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

  铜人云、心俞不可灸。可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