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灸二七壮。武按。此穴名乳根也。



<目录>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篇名>疠风

属性:丹溪曰。是人受得天地间杀厉之风。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不外乎阳明一经。病机云。
灸承
也。内经云。数刺肿上出血。子和曰。刺其面大脉。出血如墨。刺三次。血色变。每刺自额
至颐。针上下俱刺。每隔一日一刺。刺至二十余日方已。刘氏曰。委中皆可出血。同汗也。



<目录>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篇名>痫

属性:刘氏曰。此疾与中风颠狂。小儿急慢惊相类。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因闻大惊
而得
心窍。治法必当寻火寻痰而治。丹溪曰。不必分六畜牛马鸡犬。大率主痰火。
洁古云。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各二七壮。千金方。惊痫按图灸之。一小儿四岁。
与长



<目录>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篇名>伤寒

属性:阴厥脉绝。气海脏结。阴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黑。指甲青。石关、关元。宜灸百壮。
阳陵
刘氏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
。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医学发明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阴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
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
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宜灸 也。为冬寒火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
至理论。则肾主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若太过则病。固宜灸 。此阳明陷
入阴水之中是也。难经曰。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之窍穴。以
火引火而道之。此宜灸 也。若将有病。一概灸之。岂不误哉。如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
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
复也。又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
逆也。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而虚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
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此仲景伤寒例。
按明堂针经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
浮者
不渴。欲覆浓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证。皆宜灸之。
阳气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见躁作。或面赤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
。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灾害立生。若
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轻手得弦紧者。
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宜灸之。不可拘于面赤色而禁之也。



<目录>卷二\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篇名>疮

属性:元戎云。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
是结
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佳。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
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
饼铺
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浓。正安于疮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又曰。灸而不
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 。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
不痛而后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 。所以痛。次及将 。所以不痛也。刘氏曰。此谓
痈疽初发。宜灸之也。然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
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
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
烂。着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后隔四五日。
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处。好肉长平。然后外贴收敛之药。
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盖不止宜灸于疮之始发也。大抵始发宜灸。要汗下补养之药对
证。至灸冷疮。亦须内托之药切当。设有反逆。不唯不愈。恐致转生他病也。元好问记云。素
饮酒。于九月中。患脑之下。项之上。出小疮。后数日。脑项麻木。肿势外掀。疡医遂取五
香连翘。至八日不下。而云不可速疗。十八日得脓。俟脓出。用药或砭刺。三月乃可平。四
月如故。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