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视,乃因暴怒大忧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胃刘氏曰: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脱者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况外夫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议治之,疾遂不作。

  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盖内伤热,阴气外行,当去其内热并邪火。眼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

  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卷九 名医治法(《聚英》)

  损伤

  《内经》云:人有所坠,恶血留于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若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左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卷九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

  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

  卷九

  捷要灸法

  (《医学入门》)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

  灸精宫: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穴:专祛痨虫。令病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穴: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趾齐,量至足后跟中截断,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旁各开二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

  又法:于足第二趾歧骨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一晚夕,觉腹中响动,肘尖穴:治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

  又法: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穴,灸之亦效。

  灸疰忤:尸疰客忤,中恶等症。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壮神效。

  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灸翻胃: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癜风:左右手指节宛宛中。凡赘 诸痣,灸之无不立效。

  卷九

  崔氏取四花穴法

  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 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 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 穴贴肉,量至中指头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