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椎旁欤。
\x膏肓俞二穴\x 在四椎下(明堂经云。近五椎)。两旁各三寸。无所不疗。羸瘦虚损

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明堂经云。狂感症误)。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
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令臂勿得动摇也。从胛上角。摸索至骨下头
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容侧指许。摩 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
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明堂经云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砻砻
然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下出。若得停痰宿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
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凡取。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穴也。右取亦
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即胛骨覆其穴
灸之。无验(明堂经云。不尔。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 当令大小有常足。不尔。则
失其穴也)。此穴灸讫后。令人阳气益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当取身体平复。论曰。昔在和
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
得此穴。所以宿病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之得穴。灸之无疾不愈(出千金外台)。西方子云
其取穴法。有孙思邈王唯一石用之叶善琪僧仲之或用钩股。或抱栲栳。或坐或卧。或正坐
或斜立。或起手曲肘。或坐而伸臂。或揣椎骨定高下。或量脐心。或量命门。或坐点坐灸。
各有所长。然而终未明大法。以予平昔用此数十。取十百取百一无瘥者。各各取之按其穴。
须得病患中指麻木。则灸无不取效。其要法。在第四椎下。第五椎上。各去脊三寸宛宛中。
资生经云。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
繁而无统。不能定于一。王氏云。予尝以意取之。令病患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
遂开。其穴立见。以手指膜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之
千百壮。少亦
七七壮。当根据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只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x神堂二穴\x 在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下经
云。
三壮。素问注云。上直魄户。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肩痛连胸背痛。不能俯仰。腹
满。洒淅寒热。腰脊强急。明堂经云。主逆气上攻。时复噎也。
\x 二穴\x 在肩膊内廉。在六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
病者
言 。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明堂下经云。五壮。又云。主疟久
不愈者。背气满闷。胸中气噎。劳损虚乏。不得睡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腋拘
挛暴脉。急引胁痛。热病汗不出。温疟寒疟。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胀。肩膊内廉
痛。不得俯仰。又云。其穴抱肘取之。主肩背寒 。风疟。西方子云。治小儿食晦头痛。及
五心热疟久不愈。及咳逆上气。忌苋菜白酒。
\x膈关二穴\x 在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铜人经云
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饮不下。呕哕多涎唾。胸中噎闷。
\x魄门二穴\x 在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铜人经云
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又治呕吐不住多涎。
\x阳纲二穴\x 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阔肩取之(亦作微俯取之)。针五分

三壮。明堂下经云。七壮。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腹满虚胀。大便泻。消渴。身热目黄。
不嗜食怠惰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小便赤涩。西方子云。主大小便不节。黄水
小便黄。肠鸣泻注面黄。
\x意舍二穴\x 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
壮。
明堂经云。五十壮。至百二十壮。甲乙经云。三壮。针五分。下经云。灸七壮。明堂经云。
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主胁胀满。背痛恶寒。食饮不下。呕吐不留住也。素问云。灸二壮
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腹满虚胀。大便滑泻。消渴。面目黄赤。不嗜食。
\x胃仓二穴\x 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针五分。灸五十壮。明堂经云。五十壮。
甲乙
经云。三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腹内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不得
俯仰。针三分。灸五壮。西方子云。治水肿虚胀。水食不消。
\x肓门二穴\x 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异经云。与鸠尾相直。灸十壮。针
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