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最妙。九针
之为。各有所宜。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
为痈。病深气不泻。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泻气太甚。必为后害。病大针小。大气不泻。
后亦为败。九针之宜者。一曰 针。法天。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泄。故
针者。取法于布针。去末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以治热在头身也。经曰。病在皮肤无

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故圆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
治分肉间气。经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三曰 针。法人。谓人所以生成者。血脉也。为
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未。令可以接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故 针者。取法于
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经曰。病在血气少当补之者。取以 针。四曰锋
针。法时。谓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疾者也。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锐其末。令可
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故锋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经曰。病在经络为痼证者。取以锋针。五曰铍针。法音。谓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
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审此数者。然后用刺。庶乎适当。无或失矣。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灸刺论

属性:内经谓形乐志苦。病生于血脉。其治宜灸刺。特用针灸之大略。然九针本从南方来。灸

故其治以灸刺为宜。用刺之节。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温之。而若病有因寒而得。或
阴证多寒。或者风寒湿痹香港脚之病。或者上虚下实厥逆之疾。与夫劳伤痈疽。及妇人血气。
婴孺疳疾之属。并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阳证之病。不可灸也。凡有灸 。自
有补泻。以火补者。无吹其火。须其自灭。以火泻者。急吹其火。而令其灭。此灸之补泻也
在用灸者。以意消息。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论针之名

属性: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九针之名。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传于后代。岐伯对曰。
九针者。一曰 针。二曰圆针。三曰 针。四曰锋针。五曰铍针。六曰员利针。七曰毫针。八曰
长针。九曰大针。此是九针之名。九针所应。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
、八风、九野。人之身形。亦应之也。针各有所宜。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
应四时。人声应五音。人阴阳合气应六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
五络应九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
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黄帝问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天地合气。其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
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
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

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黄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
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
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
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
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黄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
刺实者须其虚。经气以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论三阳三阴经脉

属性: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乃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苟
从异说
脏腑。故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胸至手。足三阳之脉。从头至足。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是谓日夜循环。阴阳会合。又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缘春夏阳
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是以春夏各
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乃引致之

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也
大法也。春刺井。夏刺荣。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