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里。宜下之。又法候
之以手扪摸分轻重五法。以轻手扪之于皮毛间热者。肺热也。微重于肌肉间热者。脾热也。再微少重
于血脉间热者。心热也。又重手按之于血脉之下。筋骨之间。肝热也。又至重按之于骨分。其热蒸手
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食。其骨困热。不任其身。亦不能起于床者。肾热也。又一法十二经候之于十
二时中发热。形症可推。亦随症施治。无不验耳。



<目录>卷之一

<篇名>明疮疡浅深论

属性:夫疮论纷纷。当识浅深。辨之得法。规矩准绳。如匠之工巧。岂能弃之尔。盖疮疽之举有三。高
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皮肉色不相辨者发于骨髓。又法候之以手按摇肿根牢而坚大
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浅也。七恶少见者疽之深也。五善迭见者痈之浅也。大抵浮而浅者易治。深而坚
者难治。求瘥之法。岂能逃于是也。



<目录>卷之二

<篇名>明疮疡有无脓论

属性:夫疮肿已成。须辨其有无脓者。即知疮之生熟。形之缓急。脓之浅深多少。当视其可针未可针否。
不致于危殆矣。岂可一例针之。如肿大按之痛者。脓深也。小按之即痛者。脓浅也。如按之不甚痛者。
未成脓也。如按之即复起者。有脓也。不复起者。无脓也。非也。必有水也。如发肿都软而不痛者。
血瘤也。如发肿日日渐增肿大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近时有杨梅结毒。疼痛肿大。久而不
腐。腐而不敛者。又有湿痰流注而经久不消。后虽腐而其臭水淋漓。久而气血衰败。亦有伤生乎。大
凡疮肿皮光薄软者。有脓也。肉浓而坚者。不甚热。脓未成也。宜托里排脓之剂治之。



<目录>卷之二

<篇名>明痈疽生于九死部位论

属性:夫痈疽之生。原无定位。生死之辨。不可不知。生于不系经络所会关节之处。脏腑俞募之所针治
之法。在于疮医甚详。验于脉。审于症。察于部位。观之虚
实。按法治之虽在九死部位。亦有生矣。如患者隐而不言。设不早治。再遇庸俗。治不对症。特犯禁
忌。调护失宜。虽发于不死之部位。犹恐难生矣。一伏菟二腓 三背四五脏俞六脑七髭八鬓九颐。此
九处系紧关节要。出于此事难知。宜当熟玩知之矣。



<目录>卷之二

<篇名>明附骨疽论

属性:夫附骨疽者。以其毒瓦斯深附于骨间。疼痛不已。亦有三种之分。一曰缓疽。二曰石疽。三曰附骨
疽。皆因气体衰弱。感受贼风。而有经久不治。延缓而成也。经曰。百病乘虚而入是也。初感之贼风
痛。皮肤不甚热。而脉沉缓。微恶风。自汗。喜热熨。痛则少减是也。宜服引越婢汤治之剂。然附骨
疽但痛无休。或寒热而无汗。经久不治。阴极生阳。寒化为热。方能腐溃是也。盖缓疽其热缓慢。数
月半载不溃。延挨日久。色变紫黑。皮肉俱烂。故名曰缓疽。石疽者。亦寒热相袭。深伏骨髓。但肿
痛坚硬如石。故名曰石疽。其治法皆宜补托之剂。加附子等药。以其性温热而消骨内寒痛。临症相得。
妙在斯矣。



<目录>卷之二

<篇名>明疮疡脓熟不宜开迟论

属性:凡疮疡有脓之际。乃肉腐而为脓。是毒瓦斯侵蚀而溃也。若不速去之。恐毒瓦斯蓄而侵溃好肉。如肘
膝枢纽关节之所。筋骨坏。废疾成矣。有等畏针之徒。多致不救。或密针之不就。余今有一赛针散。
即透出脓急妙。载方于后。以备录用。秘之秘之。



<目录>卷之二

<篇名>明疮疡死肉当去论

属性:凡痈疽仗毒。及杨梅结毒。KT 疮便毒。疔疮等。内多有死肉停蚀好肉。苦痛难禁。若不早去。
愈加腐烂。正谓之恶如野狼虎。毒似蛇蝎。有伤性命。恐致不救。当视其缓急。死肉大小。或以针刀割
去。缓以腐肉锭子或末药或膏药贴之。以平为期。后上生肌长肉等药。上之内服大补汤丸等剂而愈。
世等庸俗。只知敷贴长肉生肌等药为神。殊不知有死肉为害。反加腐烂是也。如去不净。亦不能得愈。
宜熟玩之。



<目录>卷之二

<篇名>明疮疡生肉论

属性:夫疮疡已溃。愈加保护。若不谨慎。恐致败坏。倘七情内乱。怒则伤肝。肝为将军之官。肝主怒。
怒气盛
则刑脾。脾主肉。脾伤则疮口肉胀出。名曰 肉。 肉胀满。不能自消。若不去之。虽疮愈后。肉梗
高积。久亦痒痛。倘生面目之端。形容丑怪。乃不知去此之过也。宜用乌梅烧灰。少加轻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