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为阳尺滑阴,两寸滑实双男取。两尺滑实二女阴,此定男女分明语。右尺左寸滑见形,证别一男又一女。
又云左寸浮大男,右寸沉细称为女。屡经诊验不差讹,说与医人为确据。小儿日足胎成聚,身热脉乱无所
苦。汗出不食吐逆时,精神结备其中住。滑疾不散三月胎,但疾不散五月母。八九十月疾数无,亦有始终洪数妇。
胎脉弦牢滑利安,沉细而微归泉路。若脉沉细腹微疼,虽有形如怀抱瓮。满腹不动是为奇,独冷脐下翕
翕动。更兼早暮尺不同,大小浮沉无定论。或动或止或有无,此是鬼胎脉现证。连诊数日皆如此,补气活血
何须问。更有夜叉胎作名,急如风雨脉情形。少停复来如初样,否则关中雀啄成。又有指下脉弦劲,再加
大小不调匀。夜叉脉候应如此,切莫安胎成话柄。编成胎证脉诀歌,熟读自能通快捷方式。



<目录>卷之上

<篇名>金匮解(方附本条)

属性:凡妇人脉无病,惟阴脉小弱,乃营气不足。若感邪而营气不足者,必恶寒发热。今无寒热,妨于食,
是知妊娠矣。经水不行,至六十日,血聚气搏,始凝成胎。营气并于胎元,而胃气不足,津液少布,故其人
渴不能食,宜桂枝汤和营益胃。如医以他病治之,反加吐下者,此为恶阻,当绝止医法,候其自安可耳。(
桂枝和营散邪,佐芍药敛阴,甘草缓之,引以姜枣,辛甘性温,行脾津液而和营卫,则渴止。)
凡妇人行经时遇冷,则余血留而为 。然 病妇人恒有之,或不碍子宫,则仍行经而受孕,虽得
血聚成胎,胎成三月而经始断,断未三月,而 病复动,遂漏下不止。 在下,迫其胎,故曰 痼害。所
以脐上升动不安,询为正胎无疑。若是鬼胎,即属阴气结聚,断无动于阳位之理。今动于脐上,是胎
已六月。知前三月经水虽利,而胎已成,后三月经断,而血积成 ,是以血下不止,桂心茯苓丸主之。
药俱等分为丸,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用桂心、茯苓、丹皮、桃仁(熬),以散其 ,芍药以护
其营,则血方止而胎得安。世本作桂枝茯苓丸,乃传写之误。详桂枝气味俱薄,仅堪走表,必取肉桂之
心,方有去 之功。安常所谓桂不伤胎,勿疑有碍于妊。观下条子脏开用附子汤,转胞用肾气丸,俱用桂、
附,《内经》所谓有故无殒是也。
妊娠六七月,脉弦为虚寒。虚阳散外,而为发热。阴寒内逆,而作胎胀腹痛。恶寒者,其内无阳。子
脏不能司闭藏之令,故阴中觉寒气习习,少腹如扇也。用附子汤以温其脏,则胎自安。仲景用附子
安胎,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方缺,可
以意拟,必姜、桂之属。
行经与结胎,皆属冲任。冲任虽持乎阴阳交合,为肝肾之用事,然长养成胎,又资坤土。盖阴阳抱
负则不泄,坤土堤防则不漏。若宿有瘀浊客于冲任,则阴自结,不得与阳交合,故有时漏下、半产、下血不
绝也。凡妊娠胎气,阳精内成,阴血外养。今阴血自结,与胎阻隔,不得相和,独阴在内,作腹中痛、
下血,皆阴阳失于抱负,坤土失于堤防,胶艾汤主之。其方,芎二两,归三两,宣通阳血;芍四两,
干地黄四两,宣通阴血;阿胶二两,血肉之质,同类以养之,安胎补血,塞其漏泄;甘草二两,缓中解急,
和阴阳,通血脉;艾叶二两,专理湿郁带漏之病。此方药气内入,开利阴血之结而通于阳,调经止漏、
安胎养血之妙用也。然加减又必从宜,若脉迟缓,阴胜于阳,则加干姜,或见数大,阳胜于阴,则加黄芩,
可不言而喻。
妊妇有因脾土为木邪所克,谷气不举,湿淫下流以滞阴血,而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与胎阻
痛者不同,故君以芍药一斤,泻肝利滞;佐以芎、归各三两,补血止痛;茯苓四两,泽泻半斤,渗湿降于小便;
白术四两,益脾燥湿。要知内外六淫,皆能伤胎成痛,不独湿也。
妊妇先因脾胃虚弱,津液留停,蓄为痰饮。至妊二月之后,浊阴上冲,中焦不胜其逆,痰饮遂涌,中寒
乃起,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此即世俗所谓恶阻病也。故用干姜一两止寒,人参一两补虚,制半
夏二两以治痰散逆,即以生姜汁和丸,饮服十丸,日三服。
妊妇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非中焦而在下焦,所以饮食如故,归母苦参丸主之。每味药各
四两,丸如小豆,饮服三丸,加至十丸。此方当归和血润燥,贝母清肺开郁,苦参长于治热,利窍逐水,佐
贝母并入膀胱,以除热结,结通则水行矣。
妊妇小便不利,病在膀胱。膀胱者,内为胞室,主藏津液,气化出溺,外利经脉,上行至头,为诸阳之
表。今膀胱气不化,水溺不得出,外不利经脉,所以身重洒淅恶寒,起即头眩。但利小便,则水去而经气行,
表病自愈,用葵子茯苓散主之。葵子一斤,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