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者。化其溲便之泄注也。内与肾合。或脏腑不和。营卫不
调。使阴阳二气失升降之道。致大小二肠为秘结之患。巢氏云。热则秘结。寒则鸭溏。热搏
于大肠。则大便不通。热结于小肠。则小便不通。令大小便不通者。是大小二肠受客热所结也。小肠受热化物不出。是
致膀胱不能使溲也。故便血尿血者。皆繇热
之所使也。
枳杏丸。治脏腑坚秘涩少。
杏仁(一两汤泡去皮尖别研) 枳壳(二两先研为末)
上为细末。神曲为丸。桐子大。每服四十或五十丸。食前米饮姜汤下。麻仁丸。治津液亏少
。大便结秘。
麻仁(二两去皮) 枳实(四两去白麸炒) 芍药(四两) 大黄(炮四两) 浓朴(二两) 杏仁(
二两)
上为末。蜜丸桐子大。米饮下二十丸。未通加至三十丸。
石韦饮子。治气淋。小遗涩痛。
石韦(浸刷皮一两) 瞿麦 木通(各一两) 陈皮 茯苓 芍药 桑白皮 人参 黄芩(各三
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 咀亦得。
真珠丸。常观血之流行。起自于心。聚之于脾。藏之于肝。此三经者。皆心血所系之处也。
若三经守节。则血濡养而安和。苟一脏有伤。则血散溢而为咎。指迷方云。小便赤色。不痛
不涩者。非热非淋。繇经气乘心。心气散溢。血无所归。渗入下经。故治之多用心药。宜服
真珠丸。
真珠母(三分研如粉) 柏子仁(研) 当归(各一两) 人参 沉香(半两) 酸枣仁(炒去皮研)
犀角(镑) 熟地(酒浸洗蒸干一两半) 茯神(去木) 龙齿(各半两)
上为细末。蜜丸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四十丸加至五十丸。金银薄荷汤下。日午临卧时各
一服。



<目录>卷上

<篇名>第四十九问带下三十六疾

属性:答曰。带下者。繇劳伤过度。损动经血。致令体虚受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成也。
诸方说带下三十六疾者。是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因。谓之三十六疾也。十二症者
。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三者如紫。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
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青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
。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九痛者。一者阴中痛伤。二者阴中淋痛。三者小便刺痛。四者寒冷
痛。五者月水来腹痛。六者气满并痛。七者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者胁下皮肤痛。九者腰
痛。七害者。一者害食。二者害冷。三者害气。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妊。七者害睡
。五伤者。一者腹吼痛。二者阴中寒热痛。三者小便急牢痛。四者藏不仁。五者子门不正引
背痛。三因(因字一本或作固)一者月水闭塞不通。其余二固者。文阙不载。三因方论云。三
固者。形羸不生肌肉。断绪不产。经水闭塞。名品虽殊。无非血病。多因经络失于调理。
产蓐不善调护。内作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生冷。遂致营卫不和。新陈相干。随经败
浊淋露。凝为 瘕。流溢秽恶。痛害伤痼。犯时微若秋毫。作病重如山岳。古人所谓妇人病
比男子十倍难治。而张仲景所说三十六种疾。皆繇子脏冷热劳损。而夹带起于阴内也。条目
混混。与诸方不同。但仲景义最玄深。非愚浅者能解。恐其文虽异而义同也。
养气活血丹。治劳伤冲任。带下异色。
大艾叶 (炒焦取细末五两) 干姜(炮细末二两)
上二件。用好醋二升半。无灰好酒二升。生姜自然汁一升。艾叶末同调。于银器内慢火熬成
膏。方入后药末。
附子 白芍 白术 椒红(各三两半) 川芎 当归 人参 五味子 紫巴戟(去心糯米炒各
二两)
上为细末。入前药膏子。并炒熟白面三两半。同和匀为剂。入杵臼内捣千下。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米饮。食前任下。
紫桂丸。补益血海。治冲任气虚。经脉不调。或多或少。腰疼腹冷。带下崩漏。
禹余粮(火 醋淬七次三两) 龙骨 艾叶(醋炒) 牡蛎 赤石脂 地榆(各二两) 浓朴 牡
丹皮 阿胶(蛤粉炒) 当归 白芷 吴茱萸(汤洗七次) 肉桂(各一两) 附子(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浓煎艾醋汤空心下。常服。



<目录>卷上

<篇名>第五十问妇人有带下或淋漓不断何以别之

属性:答曰。产户有三门。一曰胞门。二曰龙门。三曰玉门。冲任二脉行于中。已产者属胞门。未
产者属龙门。未嫁者属玉门。病源云。阴阳过度。劳伤经络。故风冷乘虚而入胞门。损冲任
之经。伤太阳少阴之气。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称兼带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