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尚余。金能生水。纵迟脉来见。子受母荫。而水不畏土。季冬亦土寄
旺之月。水适当旺。旺者不受邪。纵迟脉来见。亦无所畏。惟季夏乃土正
旺之时。谓之长夏。言其生长于火也。况火为土之母。所畏者水耳。今借
居土后。则火挟子势。而反来侮水。夫火乃耗水坚土之物也。今得土以
合之。而水未有不涸者矣。故曰。遇其季夏不能痊也。
按经云。迟而涩。中塞有 结。又云。迟而滑者胀。又云。迟而缓者有寒。仲
景曰。如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然汗出。则用大承气汤。又洁古曰。
迟。阴也。季夏。阳也。此证为失时反候。阴盛阳虚治之。宜泻心肺。补肝肾。
泻心者。导赤散。补肾者。地黄丸。



<目录>卷四

<篇名>又歌曰

属性:寸口脉迟心上寒。
寸口。阳位也。所以候胸中者也。心居膈上。迟脉为寒。今见寸口。故曰。心
上寒也。
按脉经云。寸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
丸。调和饮食以暖之。脉影云。手足厥冷。气胀攻痛。主上焦寒。
当关腹痛饮浆难。
关所以候腹中者。关脉见迟。为寒湿之气大作。燥热之气不行。寒湿之
气作。故腹痛。燥热之气不行。故饮浆难也。
按脉经云。关迟胃中寒。宜桂枝丸。茱萸汤。针胃管补之。脉影云。关迟中焦寒。吞酸吐水。
流入尺中腰脚重。浓衣重覆地也嫌单。
尺部法地。所以候腰以下之疾者。迟为寒湿之脉。腰脚者。肾之所主。尺部而见迟脉。则为寒湿之气。客于下
焦。故腰脚重也。人身之所以常温暖者。以下焦命门之真火。得以温分肉也。今尺部而见阴寒之脉。则寒气作。而真火
无光。是以浓衣重覆也嫌单耳。
按脉经云。尺中迟。下焦有寒。背痛。又云。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补之。



<目录>卷四

<篇名>伏脉指法主病

属性:六伏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再再寻之。不离三关曰伏。主毒瓦斯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
时冷。
伏阴。木也。何谓阴木。厥阴之木也。厥阴者。阴之尽也。阴已极。则阳将绝矣。脉之所往来指下者。正以阴阳相
维。和合交结。而脉道乃行。今阴已极。而阳将绝。则脉道不行。故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即脉经所云伏脉
极重。手按之着骨乃得也。然脉之所以往来于寸关尺部者。正以三焦之气。呼吸相通耳。今阴毒之气。壅遏三焦。
使荣卫之气。不得行于十二经隧之中。故上焦绝。则寸不行。中焦绝。则关
不行。下焦绝。则尺不行。虽依稀隐现于寸关尺部之中。而实不能往来于上下。故曰。不离
乎三关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气将绝。故四肢沉重。而手足时冷矣。
按脉经云。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
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经云。伏者霍乱。



<目录>卷四

<篇名>歌曰

属性:阴毒伏脉切三焦。不动荣家气不调。不问春秋与冬夏。徐徐发汗始能消。
阴毒伏脉切三焦。上文已详言之矣。所谓不动营家气不调者。何也。盖
以寒伤营。阴寒之气。壅遏三焦。则营气不行。营不行。则脉不出。须得温
经发表之剂。如阴毒甘草汤之类。以调其荣气。而后脉始出也。或曰。温
经发表。秋冬可施。如遇春夏。岂宜概用。不知阴毒之证。非他病可比。温
经散表。阳气方回。虽值春夏。亦宜舍时从证。故池氏曰。积阴冷毒之气。
而伏滞于三焦。致卫气不调。荣血不行。三焦之气。闭塞。若有此证。不必
问四季。须是发散。通其三焦。其病可除也。夫所谓徐徐发汗者何也。洁
古曰。渍形以为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秋冬以升麻汤。春夏以麻黄汤。
当缓与之。经曰。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予尝读史记左编。一病患以冬月
误服白虎。其脉伏而四肢厥冷。诸医拟进四逆理中等剂。东垣曰不可。
只宜用轻清之剂。引寒气出于经络之中。如升麻防风羌活等药。其病
果愈。是皆徐徐发汗之义也。戴起宗不知此理。谓不当汗。乃引仲景脉
浮者。病在表。方可汗等语。独不知仲景亦常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则知发汗又不
可以脉之浮沉论也。况阴毒一证。乃一时暴疾。祸如反掌。戴氏误以为荣积卫积藏积。而改作
徐徐调理。噫。阴毒伤寒。而可徐徐调理乎哉。诀之所谓徐徐发汗者。非
治之徐徐。乃处方之徐徐。如洁古所谓渍形以为汗。又曰当缓与之之谓也。



<目录>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