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七十息
中。加二百七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昼夜
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一百六十二丈矣。故曰。数
也。七极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二至也。既加二至。则二百七十息中。
加五百四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六丈四尺八寸。若以一昼夜五
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故曰极也。
数则为数。六至七至。岂非热生多乎。八脱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三
至也。既加三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八百一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
行九丈七尺二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
过行四百八十六丈矣。故曰脱也。九死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四至
也。既加四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一千零八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
行十二丈九尺六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
又过行六百四十八丈矣。故曰死也。十归墓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倍
加之也。息则犹是。而动数倍加。动数既倍加。则丈尺亦倍加。岂非二百
七十息中。已两周于身。而于一昼夜间。已一百周于身矣。故曰归墓也。
十一者。较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一动也。既加一倍有余。是于二
百七十息中。即行三十五丈六尺四寸。于周身外。又多行三丈二尺四
寸。若以一万三千五百息计之。则一昼夜一百营于身。又加一百六十
二丈矣。十二者。设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二动也。既加一倍。又多
二动。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已行三十八丈八尺八寸。是一昼夜得一百
营于身。而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此至之极也。此脉至之极。故曰绝
魂也。譬诸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若加一二十里。或可强而行之。若加
之八九十里。乃至一倍之外。则必倒毙而死矣。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此足上文从迟而益减为损之极也。若曰三迟二败。上文已详言矣。若
损之又损。至两息一至。则平人两息。而病患脉始一至也。是一昼夜间。
脉止行得六千七百五十动。以五十营计之。止一周身而尚不足。则死
也宜矣。譬之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今筋力渐衰。日行六七十里。或可
望其复壮。及日行一二十里。而尚不能。其惫也甚矣。安得望其复生哉。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此总结上文迟数损至之脉。谓迟则为冷。数则为热。其人之呼吸。脉之
尺寸。经之度数。具载于秦越人之难经中也。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
肝主风热。则火盛金衰。不能制木。则木自旺而生风。肺主气冷。则水盛
火衰。不暇制金。则金自旺而生气也。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
春弦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
生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
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
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
善忘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夏洪
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
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
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
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毛者。即玉机真藏论。岐
伯曰。秋毛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
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
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
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石者。即玉机
真藏论。岐伯曰。冬石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
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
谓太过。病在外。其来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
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按玉机真藏论。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
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