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禁忌\x 厥阴心痛发斑,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则利不止。诸四肢厥逆,不可下。
五六日,不结胸,腹痛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当下反汗之,必口烂。
少阴脉沉细数,病在里,忌汗;微者,忌汗。尺脉弱涩者,不可下之。
太阴腹满,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忌下,下之胸下结硬。脉弱,自便利,虽用
下,宜减之。
少阳不可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犯之,各随上下前后,本变及中变诸变例。
太阳小便不利,不可利之。利之邪气入里不能解。咽干淋衄,小便不利,当汗不可汗。
在表不可下,下之动血。误犯之成结胸、痞气。汗之成血蓄于胸中;当汗而下之,成协热利

\x太阳证误下有八变\x 脉浮者,必结胸。紧者,必咽痛。弦者,必两胁拘急。细数
者,头痛不止,沉紧者,必欲呕。沉滑者,必热利。浮滑者,必下血。
\x阳明不当发汗\x 发汗成蓄血,上焦为衄。不当下而下之,血蓄下焦发狂。有年老
患时热狂妄,服附者愈,服寒凉者死。
足太阳未渴,小便清者,禁利。咽干禁汗,成蓄血禁下太早。已渴者,五苓散。谵语、
潮热、大渴,宜下。
足少阳三禁,胃实可下。足太阴禁下。足少阴脉沉,口燥咽干而渴,禁汗;脉涩而弱,
禁下。三阴非胃实,不可下。
治三焦便有胆少阳经,作风治不宜汗、下、利小便。治心便有肾少阴,故本热标寒,故
脉沉细,按之洪大,用承气汤酒制热饮是也。
治膀胱便有小肠太阳,故本寒标阳,故脉紧数,按之不鼓而空虚,用姜附寒饮顿服。
治肺便有脾太阴,故寒因寒用,大黄枳实下之。
治阳明纯阳,大肠喜热恶清,当以热治寒也。络宜清,当以寒治热。
许学士解利外感。
伤风者,恶风。用防风二钱、甘草、麻黄各一钱。头痛加川芎,项背腰痛加羌活,身重
加苍术,肢节痛加羌活,目痛鼻干及痛加升麻;或干呕,或寒热,或胁下痛,加柴胡。伤寒
者,恶寒。用麻黄二钱、防风、甘草各一钱。头沉闷加羌活一钱。
凡治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看他证加减。伤风以防风为
君,甘草、白术为佐。是风宜辛散也。其伤寒表证,以石膏、滑石、甘草、知母、葱、豉之
类,汗出即解。如热半表半里,与小柴胡,汗出而愈;热甚,大柴胡与之;更甚,小承气。
里热甚,大承气,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陷胸汤下之。
内伤,见于右手。内伤躁作寒已,寒作躁已,不相并,但有间,且晡时必减,乃胃气得
令。潮作之时,精神困倦,乃其气不足。外伤,见于左手。外伤但无间,且晡时必作剧,乃
邪气盛。潮作之时,精神有余,乃邪气胜。寒邪不能食,风邪能食。
表虚,不作表虚治。或劳役于凉处解衣,或阴虚新浴,表虚为风寒所遏,切不可妄解表



<目录>卷一

<篇名>七、大头肿痛

属性:(附蛤蟆瘟)
\x【因】\x 阳明邪热太甚,故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湿热为肿痛,治之视其肿热
在何部分,随结而取之,是天行也。
\x【治】\x 黄芩(炒) 甘草 大黄(煨) 黍粘子(炒) 芒硝
阳明渴,加石膏;少阳渴,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加升麻、白芍、葛根、甘草;太阳行
经,加羌活、防风。
\x蛤蟆瘟\x
\x【因】\x 风热。
\x【治】\x 解毒丸下之。
侧柏叶自然汁调蚯蚓粪敷。烧灰大妙。
车前叶服;或丁香尖、附子尖、南星,醋磨敷皆可。五叶藤汁敷亦可。



<目录>卷一

<篇名>八、霍乱

属性:\x【脉】\x 微涩,或代,或伏。脉弦滑者,膈有宿食;身却不热,为霍乱。大者生
,微迟者死,脉洪者热。
\x【因】\x 其气有三∶一曰火,二曰风,三曰湿。
邪在上焦则吐,下焦则泻,中焦则吐而且利。吐为 热也;泻为湿也;风胜则动,故转
筋也
。或因大渴而大饮,或饥,或饱甚,伤损胃气,阴阳交争而不和。此为急病也,不死。如干
霍乱而不得吐利,必死。
\x【证】\x 其状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发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
痛则先下,心腹俱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则死,不然则吐泻。
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须臾则死。以盐汤大吐之佳

外有冲恶,病同而名异。
\x【治】\x 五苓散治热多饮水,关上脉洪者,热也。宜清之。
\x理中丸\x 治寒多不饮水,身不热者。
\x半夏汤\x 治霍乱转筋,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