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虚而反用小补。故邪气不伏反作喘闷。众
皆唯唯。遂煎前药一剂。作三次服。其痛遂十减其七。是夜亦安寝。仍以此方服二十剂。加
参至五钱。力得全愈。
一男子年二十八。患疸症、遍身面目如金色、口渴日潮羸瘦、诊其六脉、轻取浮弦。重按短
涩。前医家按古法以苍术为君,加入茵陈五苓散、内佐以木通山栀、数服不效、又一医以珀
琥丸、愈剧、余诊其脉、细询其状乃知素以酒色并行。金水二脏受伤久矣、从治其标不治其
本、病奚能安乃以四物加便制黄柏知母并枸杞麦门冬甘菊花、大剂一百余剂。始全愈。但
两日昏朦。不能见物后用人参固本丸。加黄柏知母间以六味地黄。加甘菊花、各一料。相间
服。后目亦复明。身体如旧。
一男子年四十余。伤酒感寒、胃脘痛如刀割、呕吐昏闷、七日饮勺不入、诸药服下即吐出、
顷刻不能留、余诊之、六脉沉微无力。知其饮。伤于上寒伤于下寒热相博。为关格之症也。
故诸药物不纳。乃先以理中汤加藿香、半下、陈皮、煎一服、吞下四积保生锭二丸。令以小
杯缓服。一二时不吐。即索粥。脉即起。后以六君子汤十剂全愈。
一女年七岁、患小腹痛、捻上心、连两胁后背俱痛、诸药不效、余诊视、见其面上白点。知
其虫痛无疑身极瘦弱。不能胜追虫之剂。乃先以理中汤加乌梅川椒、连进四服。次用槟榔散
、使君肉、煎汤调下。乃得全愈。仍用参苓白术散调理。
一富室少妇。因郁久伤血、血虚气滞、虚火时动、经事两三月一行、每欲行、必大痛数日、
色淡而少、下午唇颊赤、不发热中脘痞闷、恶食、强食即吐、诊之六脉弦涩。两寸浮滑。以
六君子汤。加浓朴砂仁香附倍之。数帖稍安。每经前后则用四物汤加木香玄胡索红花牡
丹皮。经后用八物汤倍加香附。空心服八珍丸。加香附沉香、益母草膏为丸、服半年全愈。
次年生一子。
一妇人年近四十。八月间生产、子死腹中、历八日方产出、产后小腹内如梭大一块、直抢上
心口、痛不可忍、至夜尤甚、凡医皆用行血破血破气香燥之剂、愈服愈剧、至十一月初、予
为诊视、六脉弦涩而数。两关尤甚。知其肝木乘脾中气下陷。乃用理中汤。加熟附人参。附
用一钱一剂。继用加味益母丸。一服遂愈。后用参术归芍为君。陈皮香附桂枝沉香为引。十
余剂全愈。
一男子年三十六七。素质强健、嗜酒、因事忤意、醉后复大怒、遂胸膈窒塞、喉中一块如梅
核状、咯不出、咽不下、诊其六脉、弦紧而滑、两尺尤大、知其伏火郁痰。冲碍清道遂用二
陈加山栀白豆蔻芦根、煎服数帖、稍宽。再用梨汁、韭汁、萝卜汁、姜汁、萃汁、芦根汁、
生葛根汁、白蜜、各一碗。八味熬膏。外用白术半斤、人参四两、白茯苓四两为末、和匀
入灌内、盐泥封固、放锅内、煮三炷香、取出去火毒、每日清晨上午下午滚水调服、晚用滚
痰丸一钱茶下、如此调治半年全安。此法治中年膈食皆妙。
一族叔因事奔走劳役、谋虑太过、损伤心脾、素又有汗经肥气之疾、春初因怒感寒、大吐、
药食不入、诊其脉、沉迟弦涩不定、初医用香砂养胃汤、次半夏竹茹汤,加丁香、后用治中
汤、皆不应、请余治、予曰烦躁闷乱。面青颊赤。唇目俱黄。脉反沉迟。乃阳症得阴脉也法
难调治。遂先用理中汤。参附各用五分探之。服下稍安。半日后复吐。予坚议欲用附子以回
阳抑阴。其眷属彷徨不决。赖亲友力替。遂以参附各三钱。加入真武汤。内外灸气海十余壮
。且灸且服。药后得汗。周身狂燥遂息。吐亦寻止。但昏沉六日。不省人事。惟啜饮汤而已
。至七日方醒。此由阴盛于内阳消于外。得附子而阳气初回。不定故昏沉耳。后以参术归
为君佐以枸杞子麦门冬酸枣仁圆眼肉之类。上下午服。晨用鹿角胶二三钱调理。百日全安。



<目录>

<篇名>跋

属性:先高祖春严公。幼孤而贫。生而有大志。性嗜书。力不能就塾。私蓄鸡积卵以易书。读或劝之习星卜以

游。尽发其秘。活人指不胜屈暇。则着书有活人心鉴、虚车录、养生类要、脉症治方等书。惟养生类要。昔已
梓行。余悉存笥中。游于北都。遭太医之嫉。卒年未四十。先曾祖居易公暨。先君咸世传其学。先君素欲以
公所遗诸书。梓以问世。自少力肩家政勤劳于外。有志未逮及耄。而始得经风休息于家。先以脉症治方
一书付剖劂氏。余将次第以成益。脉症治方者。按脉审症。因症辨治。而后定方。其理至浅。而至深。其言至
简,而至备。俾初学人见之。了如指掌。即三折肱者。究不能出其范围。洵乎为下学上达之功也。故梓之尤
急也。无何书垂成。而先君忽见背时。不肖持偕仲弟斌匍匐归里。痛摧心脾。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