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阳甚则入肾
。此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其真头痛者。甚则脑甚痛。
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胸逆故令头痛。
齿亦痛。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以风药能上行也。又有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疼。皆因风冷
所伤。遇风冷即发。其脉浮。食积痛者。因胃中有阴冷宿食不化。上攻而疼。其脉右寸紧盛
气虚者。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异乎邪毒所致。其脉浮。症各不同。宜详辨而治之。
丹溪云、心痛即胃脘痛。有热厥寒厥。大实死血食积痰虫之类。机要云∶热厥心痛。身热
足寒。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脉洪可汗。刺太溪昆仑寒厥。心痛手足逆。通身冷汗。便
溺清利。不渴。气脉微弱。可温。术附汤。厥逆心疼者。寒邪伤心包络也。良姜菖蒲辛热之
剂主之。大实心痛。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腹高起。按之则痛。不能饮食。可
下。煮雄丸利之。属痛者。痛则懊 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痛定即能食。时
作时止。涎出。呕清水。面色乍青乍白乍赤。是痰者。隐然痛。而小便不利。得辛热汤则暂
止也。戴氏又云。死血痛者。痛有常处。不动移者是食积痛者。痛甚欲大便。便后痛减者是
。宜详审之。 脾疼者。起于心口。连于两胁。呕吐不食。乃肝木火甚。乘于脾土也。亦有
挟痰与火者。大抵因七情所触者多。 腹痛丹溪云∶有沉寒积热。死血气滞。食积虫痰之异
。亦有风寒暑湿。冷热泻痢。香港脚五脏血气攻刺。积聚疝瘕淋秘。饮食客忤。等痛。必审虚
实而施治也。戴氏又云∶绵绵痛而无增减者寒也。时作时止者热也。脉微自汗。得食而略定
者虚也。宜补。脉弦实。大痛不休者实也。宜下。或上或下或往或来。痛无定处。喜温而恶
寒者气也。宜散其余。死血食积痰虫。皆与心痛相类。故不细录。宜详辨之。 胁痛左属肝
有余。右属肺不足。有余则乘脾土土虚则不能生金。金不足。则木无所制。而反欺土。故治
必以制肝为主。丹溪云∶有肝木气实火盛。有死血。有痰有郁。注云∶木气实火盛者。或因
怒气伤肝。肝气大逆。或风中于肝。皆使木气实生火。火盛则肝急而胁痛。死血者。因瘀血
恶血。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多在左。其候则自汗而痛。按之益甚。痰者。因痰积流
注于厥阴之经。亦使胁下痛。肺病则咳而急引。胁下痛郁者。因谋不决。或因怒气逆于经络
而不散。亦令胸胁作痛。须详别之。 腰痛戴氏云∶久痛不已者。肾虚也。日轻夜重者。瘀
血也。遇天阴雨而痛。或久坐而痛者湿也。四肢缓。足寒逆。腰冷如冰。冷汗精滑扇痛。是
湿热也。大抵因于房室过伤而肾虚者为多。盖肾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愈消。不能营养。故作
痛也。久而不治。则成骨痿。盖腰者。肾之府。乃一身之大关节。故经曰转摇不能。肾将惫
矣。又或六气乘虚而外入。七情感触而内伤。如恣志伤肾。郁怒伤肝。或负重损伤或行走
脞闪。瘀血蓄而不行。皆使气停血滞。着而成病矣。 肩背痛因风热乘肺太阴经。肺气郁甚
不行。病则颊颔肿。颈项肩 肘臂外后 痛。汗出。小便数而欠者。皆风湿乘肺也。小便遗失
者。皆肺金虚也。痛不可回顾者。此太阳经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背项强。腰似折。项似
拔。此是太阳经不通。如身重沉沉然。此寒湿也。宜疏风
。胜湿。泻火。和血。顺气。若伤湿流于关节。遍身尽痛者。治如上法。
治 按东垣治法云∶头痛之候。惟多以风药治效者何。盖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
。乃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
活、独活、麻黄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小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
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
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
而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阳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
吴茱汤主之。血虚头痛。川芎、当归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气
血俱虚。调中益气。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之类。又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
痛药也。清空膏、乃风热头药也。羌活附子汤、厥阴药也。如湿气在上者。以苦药吐之。全
在活法。不可执方而治。 心痛丹溪云∶须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气。口食冷物。于初得之
时。便宜温散。如草豆蔻丸之类。稍久。则成郁热。原病式中论之详矣。若欲行温散。宁无
助火为病乎。故古方多以山栀为主。加热药为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气复而愈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