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金银花、皂
角刺(各八分或一钱)、土茯苓(二两)、芭蕉根(三钱)。
又方 开关散治诸中风。中痰中气。牙关紧急。痰涎壅盛者。先用此散灌之。然后随症用药。
荆芥穗(一两)、皂角(去皮弦子一钱五分)、麝香(一字另研)。共为末、每服方寸匕、姜汤调灌下。
又方 辟巽锭子治大人诸风。小儿急慢惊风。四时皆可用。
防风(五钱去芦) 天麻(五钱) 胆南星(七钱) 白附子(炮五钱) 川乌(炮五钱) 干姜(煨
三钱) 川芎(五钱) 白芷(五钱) 白茯神(五钱去木) 人参(五钱去芦) 白术(五钱) 木
香(五钱) 薄荷(五钱去梗) 僵蚕(二十一个) 全蝎(二十一个) 牛黄(三钱) 片脑(五分)
朱砂(一两半另研为衣) 麝香(二钱)
上件除朱砂起。以下五样。各另研。余药为细末。用麻黄一斤。甘草四两。蜜二两。熬作膏
子。稀稠得宜。将药末和匀。印作锭子。金箔为衣。或丸。如龙眼大。蜡包尤好。藏久。每
服用一锭。随症根据后引下。
治大人中风。中痰。中气。厥症。并用姜汤调灌下。
左瘫右痪。荆芥汤下。
风狂颠痫。金银汤下。
大人小儿。伤寒。伤风。伤湿。并姜葱汤热调下。得微汗即解。
破伤风。温酒调下。
小儿急惊风。薄荷汤下。
小儿慢惊风。浓枣汤下。
妇人产后惊风。益母草汤下。
妇人产后。血晕昏迷。童便煎姜汤下。



<目录>卷之一\风门

<篇名>伤风

属性:脉 人迎与右寸浮大而缓。两关尺。浮缓而涩。脉诀云。伤风之脉。阳浮而缓。阴濡而弱。
。恶风。又云。伤风则恶风。理必然也。盖风喜伤卫。卫者阳气也。风邪客之。则腠理反疏
。不能卫护。故自汗而恶风也。外症。头疼。肢热。咳嗽。鼻塞声重。或流清涕。或鼻塞不
闻香臭者。是也。
治 大抵伤风属肺者多。治法必以解表、清热、降气、行痰为主。先用解表清热。姜葱
紫苏叶黄芩葛根之类。次用消痰止嗽。杏仁贝母款冬花前胡之类。若汗出。HT 寒。而加头项
强痛者。桂枝葛根汤主之。若无汗。烦躁不解。无表症者。双解散主之。
方 芎芷葛苏散春夏伤风宜服。
川芎 白芷 干葛 苏叶 陈皮 半夏(各一钱) 桔梗 前胡 淡豆豉(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用水一钟半。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至八分。食后热服。微汗即解。
身热不退。加柴胡(一钱)、黄芩(八分)。
头疼甚。加石膏(一钱)、细辛(五分)、升麻(三分)。
巅顶痛。加羌活、 本(各八分)。
眉棱痛。加防风、蔓荆子(各七分)。
肩背痛。因风邪者。加防风、羌活、当归(各一钱)。
胸胁不利。加枳壳、香附(各八分)。
咳嗽生痰。加桑白皮、杏仁、知母、贝母、款冬花、金沸草(各八分)。
喘急气壅。加麻黄、石膏(各二钱五分)、杏仁、枳壳(各八分)。
鼻塞。或流清涕。加菊花、辛夷、苏梗(各八分)、细辛(五分)。
又方 参苏散秋冬秋冬伤风宜服。
人参 苏药 桔梗 葛根 前胡 淡豆豉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 甘草(减半) 金沸草
加黄芩(各等分) 桂枝(五分) 杏仁(七分)
上用姜三片。葱白三根。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后热服。微汗即解。
咳嗽。加五味子(五分)、款冬花、贝母(各八分)、天门冬、栝蒌仁(各一钱)。
久嗽肺火。加桑白皮、杏仁、黄芩、石膏、麦门冬、五味子(各等分)。
喘急气壅。加苏子、麻黄、杏仁、石膏(各一钱)。
头疼。加川芎(一钱)、细辛(五分)。发热。加柴胡(一钱)、黄芩(八分)
潮热恶寒。加麻黄(一钱)、桂枝(七分)。
呕吐。加藿香(八分)、砂仁(七粒)、寒月再加干姜(五分)、丁香(三分)。
胸膈痞闷。加枳实、白术、香附(各八分)。
肩背痛。加羌活、当归、乌药(各八分)。
汗出HT 寒。加桂枝、葛根(各八分)。
无汗。烦躁不解。加麻黄(一钱五分)、杏仁(八分)、姜三片、葱三根。
挟食者。加白术、陈皮、枳实、山楂、麦芽(各八分)。
四肢疼痛。加防风、羌活、苍术(各八分)。
房劳伤风。加当归、白术(各一钱)。
痰多。嗽不止。加贝母、南星、栝蒌仁、杏仁(各八分)。



<目录>卷之一

<篇名>寒门

属性:(伤寒 中寒 瘟疫大头病附 内伤脾胃附)



<目录>卷之一\寒门

<篇名>伤寒

属性:脉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