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之通。群哲之源流。庶几
乎切脉有必中之方。而临症无不平之治。虽技乎进于道也。已往者。先大人为余小子言。曾大父春
严公幼失怙。资颖嗜学年舞象已博。极群书每典衣以补不逮。尤笃好医医。日进小试之乡曲间。罔弗验
者。已而游三吴。服膺平湖陆声野先生从之游。既告归犹不远千里而析疑。因着有虚车录一书。方是时
。公之全活人甚众。名藉藉吴越间矣。已而东游齐。悲其人之不善摄生也。着养生类要。诏之比入燕不
戒。而孚日起名。公卿之剧疾而甚。则救大司马王。公于已死。慨然谓运气变迁方域殊异。非身阅寒暑足
遍南北者。未能知此医验录所由作也。由是誉噪京师。声闻于大内。方是时明神宗皇帝尚在。襁会不
豫。一七而痊。越月。某贵主弥留。亦应手愈沐明穆宗皇帝奖谕甚盛。赏赉甚丰。一夕。诸太医官公治具酒
公。公坦衷人弗疑也。酒而归达曙遂不起。时大父居敬。公以侍养。兼肆业侍侧视
之。已不可治矣。甚矣。人心之险。与嗟乎罢。盛则必争名高。则必忌朝市尽尔方技。犹然甚矣。夫人心之险
也。时先大人教小子至此。未尝不涕下。 发上指也。先是类要一书梓于齐。不啻洛阳纸贵矣。若医验
录成于燕。及活人心。监脉症治方成于手便辑古格。论录师说之余。而酌以己见。尚未布诸天下也。余小
子窃窥斯道。着述家多矣。或引前证后。而雅郑之杂陈。或葺案搜奇。而枣芰之偏隘。偏则阙。遗而嗟。其少
杂陈。则芜蔓而叹其多。若脉症治方一书。察其脉随审其症。教之治。又主以方。井井有条。意多辞简。辙表
辙里。至大至精。下学可与。遵途而上达。无能立异。倘所称汇群哲之源流。而探圣人之奥 者。其在斯乎。
先大父善读父书。凡诸父兄弟畴敢不敬其业。代有能者。惟小子HT 焉后之胜冠。时偶膺疾。因辍举子
业覆读曾大父诸书。忻然有得。而疾亦瘳。既而思小道不能致远。遂持筹游。吴越淮海间。所如多合会
。亲友有疣痼不起者。按脉审症。而定方。以治之。无有不效。此非余小子之效。曾大父之书之效也。耄而
归。卧南窗念。欲合梓。曾大父诸书。俾其功在一时者。在后世。而小子亦得以验之。已者公之人庶几不
大拂乎天地之心。与古今圣贤之志尔岁歉不继。谨以脉症治方先之用。俟昆弟子侄力田有秋务成
斯志。云已酉菊月。鲁孙象先百拜谨书。



<目录>

<篇名>脉症治方凡例

属性:一此书专以六气四因为主。盖风寒暑湿燥火自外而致。气血痰郁自内而生。虽曰变幻多端。
大要皆不越此。
一治病。必以脉为先。脉不明。则无由识症。而阴阳寒热。亦无从辨。故引用脉义。专以崔
真人脉诀为主。而以王叔和脉经参之。其有未备者。则 附己意。一脉明。而后审症。症不
审。则无以施治。故论症专以内经为主。次以刘张李朱四家议论为羽翼。或未备。则参以诸
家之说。而直称某书云。或某云。使阅者知有根据。
一症明。而后论治。治法不明。则用药无所据。故治法亦以内经。四子为主然后参以诸家之
说。有合经意者。则录之。未备者。则 附已意以补之。其余概不敢泛录。恐雅郑之混也。
一治法明。而后义方。方不当。则不能愈疾。故立方专取古之名方一二道为主。顺四时变症
。随症加减。则庶乎无胶柱之诮矣。
一按脉审症。因症酌治。因治定方。四者相承。诚于此四者无讹。而医无余理矣。书中分门
别类。既已条理井然。而每门类中。又复挨次编辑。首论脉。次论症。次论治。次论方。使
见者了如指掌。故即以是名书。庶阅者。可因名思义也。
一症治内。或宜用别方。悉探附于卷末。以便检阅。
一妇人小儿诸症。虽有胎产血气惊疳变蒸痘疹之异。亦不外乎六气四因。然病同丈夫者。治
亦同法。余症亦各附于篇内。兹不详及。
一药方。悉照今之分两。以一帖为式。所以便用也。
一纂述此书。甚有便于初学。所谓下学之事也。而上达之功。亦不外此。
然人命匪轻。何敢自信为议论之已精。采摭之尽当。设有疵漏
。惟高明之士。幸垂正焉。
\x春严吴正伦议。\x



<目录>卷之一

<篇名>风门

属性:(中风瘫痪疠风惊风附 伤风)



<目录>卷之一\风门

<篇名>中风(附瘫痪疠风惊风)

属性:脉脉诀云∶浮为中风。又云∶阳浮而滑。阴濡而弱者。为中风。寸浮而滑者为痰。微而弱者
为虚。缓而涩者为血虚。微而迟或沉者为气虚。浮大为风。浮数为热。浮迟为寒。浮缓而涩
为皮肤不仁。浮滑散大为瘫痪。浮弦急数为惊风发搐。大抵六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