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也。难经云。 主体重节痛。 者脾土所主。四肢属脾。盖以素饮酒。加之时助。湿气大胜
流于四肢。故为肿痛。内经云。诸湿肿痛皆属脾土。仲景曰。湿流关节肢体烦疼。此之谓也。
以大羌活汤治之。
\x大羌活汤\x(出卫生家宝)
羌活(一钱) 升麻(一钱) 苍术(半钱) 独活(七分) 防风(五分) 茯苓(五
分) 泽泻(五分) 威灵仙(五分) 当归(五分) 白术(半钱) 内经以湿淫于内治
以苦温。以苦发之。以
升麻苦平。威灵仙、
苍术、防风苦辛温。发之者也。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甘温。
益气缓中。泽泻咸平。茯苓甘平。又能利小便。导其湿。以淡渗之者也。使气味相合。上下
分散其湿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一服。食后一服。忌酒湿面及

\x肾着汤\x(出如宜方)\x治中湿小便自利。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x
\x云。\x
\x中湿者脉多沉缓而微。关节一身尽痛。\x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 茯苓(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服。
\x除风湿羌活汤 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x
\x。必腰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x
\x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用五味子、泽泻、茯苓、猪苓、黄柏、知母、苍术、白术之药。\x
\x只根据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药亦须用酒黄柏二分或三分。如更时令。清燥之气大行。却\x
\x加辛温泻之。若湿气胜风证不退。眩晕麻木不已。\x(方见神圣复气汤)
\x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x
用黄粱米作饭食之。
\x羌活汤 治风湿久不解。攻注经络。走注疼痛不可忍。\x
川芎 羌活 防风 肉桂 赤芍药 牡丹皮 当归 续断 白芷(各一两) 用姜枣煎
汤下。



<目录>卷一百十九\积热痼冷门

<篇名>总论

属性: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
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所谓痼冷者。阴阳沉痼而不解也。积热者。
阳毒蕴积而不散也。故阴偏胜则偏而为痼冷。阳偏胜则偏而为积热。古贤云。偏胜则有偏害。
偏害则致偏绝。不可不察也。大抵真阳既弱。胃气不温。复啖生冷冰雪以益其寒。阴 于内
阳不能胜。遂致呕吐涎沫。畏冷憎寒。手足厥逆。饮食不化。大腑洞泄。小便频数。此皆阴
偏胜而为痼冷之证也。其或阴血既衰。三焦已燥。复饵酒炙丹石以助其热。阳炽于内阴不能

为积热之证也。施治之法。冷者热之。热者冷之。痼者解之。积者散之。使阴阳各得其平。
则二者无偏胜之患矣。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
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夫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者有三。大热在身。只用黄 、
人参、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温。虽表里皆热。躁发于内扪而肌热于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
。此温能除大热之至理。一也。热极生风。及左迁入地。补母以虚其子。使天道右迁顺行
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热在上。大寒必伏于内。温能退寒以助地气。地气者。在
人乃胃之生气。使正气旺。三也。治寒以热凉而行之者何也。此亦有三。北方之人为大寒所
伤。其足肿胀。乃寒胜则浮使之然也。若火炙汤浴必脱毛见骨。以新汲凉水浴之。少时见完
复矣。更有大寒冻其面或耳。若近火汤浴必脱皮成疮。须先于凉房处停止少时。以温手烙熨
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
天。以凉药投之。使天道右迁而顺天令。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其大热
伏于地下者。乃三焦包络天真元气所居之根蒂也。热伏于中。元气必伤。在人之身乃胃也。
以凉药和之。则元气充实而不伤。三也。



<目录>卷一百十九\积热痼冷门

<篇名>诸热

属性:(附论)
黄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因热稍
愈犹未尽除。不戒饮食劳动。情欲扰乱。奈脾胃气虚未。能消化坚食。故热复生。五脏皆有
热。夫热病者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行散。发而内为怫
结。故伤寒者反病为热。热虽甚不死。巨阳为首。巨阳者诸阳之属也。诸阳为热以气。诸阴
为寒以血。热病已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