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方)\x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x
\x不\x
\x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x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贴。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


\x清暑益气汤\x(出济生拔粹方)\x治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有所远行\x
\x劳\x
\x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x
\x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x
\x于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x
\x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x
\x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x
\x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x
\x宜以清燥之剂治之。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多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x
\x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x
\x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x
\x。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寒。借甘味\x
\x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者微寒。救夫暑之伤于庚金为佐\x
\x。\x
黄 (一钱汗少减半钱) 人参(半钱) 升麻(一钱) 泽泻(半钱) 苍术(泔浸
一钱) 炙
甘草(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白术(半钱) 神曲(炒半钱) 麦门冬
(去心三分)
黄柏(酒洗三分) 当归身(三分) 橘皮(半钱) 青皮(去白二分半) 上同 咀。都
作一服。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卧斟酌。得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
胃。乘天暑而作病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草、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
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无病时
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两目也。
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外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
用黄柏以益真阴。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
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
春之和气也。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 最多。
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之甘温。以益皮
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补之。心火乘脾。须
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
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若从权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
行阴道。故使引阳道上行。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血虚以
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
则心气平安。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如
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又助甘辛为用
也。夫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太胜主
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
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凡暑月间。忽有男女老幼昏闷不省人事。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如小儿惊风之状。或
上吐下泻。其热如火。皆因伏暑兼感风而得此证。当服枇杷叶散。如乡村僻地无问药处。只
以枇杷叶炙去毛为末。用西瓜一个捣汁。调叶末灌之。醒然无事。误投他药十有九死。近俗
治沙证。不问感冒暑湿风寒。饮食所伤。凡觉头疼。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冷。先以艾煎
汤试。如吐即是其证。及有腹痛。手足冷者亦是。(出经验良方)
用五月蚕蜕纸碎剪。安碗中以盘盖之。以百沸汤泡半碗许。仍以别纸封盘缝。良久乘热
饮之。就卧以浓被盖之。汗出愈。又近时人多看头额上。及胸前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