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强不语。喉中窒塞。噫噫有声。
谓之风 (身有汗则生)。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人肉浓身顽。不知痛痒。风多则走注。寒多则疼痛。湿多则
重着。在筋则筋屈而不伸。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肉则不仁。在骨则癃重。夫是之谓风痹。
伤风一证。发热烦躁。头痛面光。恶风自汗。盖风能散气。故有汗也。风家脉浮者。病在表。
脉实者。病在里。脉虚者。病在脏。脉促者。病在上。浮则发散。实则疏导。虚则温之。而
病患壮盛。胸喉澎湃者。瓜蒂散少少吐之。俗谓热则生风。大纲然尔。多有胃虚、气虚、血
虚。虚极而生风者。若诸虚证候。天雄、附子、官桂、川乌。又必不可阙。治法大要。尽以
消痰顺气为先。顺气用南木香、苏合香、香橼辈。消痰用南星、半夏、细辛、僵蚕辈。如石
绿、铁焰、水银、轻粉、铅霜、朴硝等剂。谨勿妄施。寒毒入胃。则血脉凝涩。真气消铄。
不旋踵而成废人。治风良剂。小续命汤为上。排风汤次之。然二药主风不主气。须以人参顺
气散。乌药顺气散。佐助其间。气一流行。则风亦疏散矣。至若口开手撒。泻便遗尿。眼合
不开。汗出不流。吐沫气粗。声如鼾睡。面黑。发直头摇。手足口鼻青冷。口噤而脉急数。
皆为不治之证。若中于肝者。人迎与左关上。脉浮而弦。面目多青。恶风自汗。左胁偏痛。
中于心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面舌俱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中于脾者。人迎与
右关上。脉浮微而迟。四肢怠惰。皮肉 动。身体通黄。中于肺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
而短。面浮色白。口燥多喘。中于肾者。人迎与左尺。脉浮而滑。面耳色黑。腰脊痛。引小
腹。隐曲不利。中于胃者。两关脉并浮而大。额上多汗。隔塞不通。食寒则泄。凡此风证。
或挟寒则脉带浮迟。挟湿则脉带浮涩。二证俱有。则从偏胜者治之。若因七情六淫而得之者。
当先调气。而从治风邪。仓卒之际。救此急证。宜先以皂角细辛。 入鼻内。通其关窍。次
以苏合香丸擦牙。连进以生姜自然汁。并三生饮。候其苏醒。然后次第进以顺气排风续命之
类。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
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逐
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处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
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又曰。
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
死。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 。
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须
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
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位列东方甲乙也。时春升也。人甲胆乙肝是也。四气调神
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发皮毛。发腠理。三冬陈积恶气。是明发汗宜阳气升。天地俱生。

生养之道。人病八风所害。难入此说。答曰。素问之道。皆谓人养生失宜而作病也。至真要
大论四反治。为证当通因通用。顺月令升发。以滋阳道。而反补之为之治。经云。风从上受
之。惟宜宣发以去之。缪刺论云。夫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
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脾胃。阴阳俱感。五
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凡治诸病。先别阴阳。故
经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仲景云。发表攻
里。本自不同。夫八正之气风。其至以时。乃生万物者也。切避其寒暑。有和风。有大暑风
。有凉风。有大寒折木风。冲后八风。中人则病。谓之虚风。冬天大寒之风。中人则暴死
。治之大要。先缪刺皮毛孙络。以出其血。无令邪气得入于经脉。百病皆然。俱出皮毛间血
络也。若冬月闭密阳气。不令妄泄。至春气升旺之时。故胆风得用事矣。此由脾胃荣气上行
者是也。故曰。清阳为天。清气出上窍(耳目口鼻舌喉也)。清阳发腠理。(津液上出于皮毛
。养血脉。七神所根据。元气因流者也)。清气实四肢(清阳之气。护卫皮毛。邪不得犯。充
塞天地。在人则实皮毛。可开阖者也)。明春升肝胆之气。上冲于天。即谓之谷气一体。不
须两认。胃之谷气大矣哉。滋养天真元气。此即七神主万化者也。又云。荣气常与卫风相合。
随此即春风肝胆之气。故风不可折也。治法正。则周身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