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于未发前。
冷醋
\x猪胆膏\x(一名二姜散出朱氏集验方)\x治脾胃虚弱。遂成疟疾。寒多热少。大概\x
\x寒发于胆。猪
\x仍治秋深寒疟。\x
干姜(炮一两) 良姜(切小块麻油炒干一两一方各二两半炒半生不用麻油炒) 上为
末。
分作

致仕
\x果附汤\x(出医方集成)\x治气虚脾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或单寒者。\x
\x或大便涩。小
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脐) 上等分。 咀。每服半两。水二钟。姜七片、枣二枚。煎


\x七枣汤\x(一名乌头七枣汤)\x治疟及久疟但寒。并脾寒发疟。\x
用川乌一只热多寒少者汤泡七次。寒多热少者火炮七次。切去皮焙干。分二服。水一碗
半。
枚炮

散其热性。服之必效。经验方陈氏云。林侍郎谦之。常以此药授人。余家服屡有效。
\x生熟附子汤 分利阴阳。止发热寒。治疟疾欲作。胸痞痰呕。头眩颤掉。\x
用附子二枚。一生去皮。一盐汤浸去皮炮。各取二钱。加沉香木香少许。水一盏。姜七
片、
\x鳖甲散 治寒疟、痨疟。\x
取鳖甲不拘多少。醋炙黄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临卧时各一服。治痨疟。

\x鳖甲汤 治疟寒多。\x
鳖甲(汤浸刮令净醋炙) 常山 柴胡 桂(去皮各一两) 白术(一两) 牡蛎(半
两火煨
赤)
\x温脾饮 治寒疟。兼脾久湿。上焦噎塞不通。止渴进饮食。\x
真陈橘皮(五个去瓤) 乌梅(十个) 人参(一分) 大枣子(二十个) 甘草(五
寸) 草果
子(


\x蒜丹 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宜用此方。\x
独蒜(一枚) 黄丹(半两) 上件药相和。五月五日午时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
未发
时。
\x乌头丸 先寒后热者。名之为寒疟。故寒而不热。面色黑者。名为厥疟。先寒后热\x
\x。热少寒
\x瘥。莫服汤。
草乌头(削去皮) 用沸汤炮一十四度。以盏盖之。薄切焙干。为末。稀糊和丸。如桐

大。
疟只
\x蒜丸子 治寒多热少。\x
良姜 浓朴 附子(各三钱) 上为末。大蒜丸。于发日绝早。煎乌梅汤。匀作三服。

食前



<目录>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

<篇名>温疟(附论)

属性:夫温疟与寒疟安分。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
不能
于肾
虚则
发。


\x方\x
\x麻黄汤 治温疟初发身热头疼。不可忍。临醒时即寒栗战动不定。逡巡便醒。宜服\x
\x此方。须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 羌活(去芦头) 牡丹(去心) 独活(去芦头) 栀子
(去心)
柴胡
母(焙)




\x常山丸 疗温疟。\x
常山 乌梅肉(熬) 豉 天灵盖(炒各六分) 知母 朱砂 蜀漆 大黄(各四分) 上

筛。蜜和丸。如桐子大。空心
忌生葱菜、生血等物。
\x常山汤 疗温疟。潮热羸瘦。欲成骨蒸。\x
常山(三两) 车前叶(一握) 甘草(二两炙) 猕猴骨(三两炙) 天灵盖(一两
烧作灰末)


三服。微吐不利。忌生葱、生菜、海藻、
\x知母鳖甲汤 疗温疟。壮热。不能食。\x
知母 鳖甲(炙) 地骨皮(各三两) 竹叶(切一升) 石膏(四两碎) 常山(二
两) 上
切。以
\x麻黄饮子 治温疟。烦闷。\x
麻黄(一两去根节) 牡蛎粉(一两) 蜀漆(半两) 甘草(半两) 犀角屑(半两)
知母(半两)
\x桂枝芍药汤 治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此太阳阳明合病也。经曰热胜而动也。发\x
\x热则必汗
\x也。\x
桂枝(三钱) 黄 知母 石膏 芍药(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七钱。至一两。水
煎。
如药
\x松罗汤 治温疟热渴。体痛。\x
松罗(半两) 乌梅肉(炒) 栀子(去皮各半两) 升麻(三分) 鳖甲(去裙 醋
浸炙黄半
两)
\x常山汤 治温疟。\x
常山(锉半两) 鳖甲(去裙 醋浸炙黄) 甘草(生锉炙各一两) 车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