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此
疟自
生料
暑胜
消铄
恒山
合用
能制
疟一
食疟
剂。
炎。
言者
用凉

之劳
亏损
气已充。继此经效疟丹。消癖丸。下之取愈。大抵疟之初得。三数日间。如火燎原。不可响
迩。波涛汹涌。未易回澜。当俟其稍定。而图之。经所谓其盛者可待衰而已。疟方来。与正
发及将解。不可投药。耗其真气。投药当于未发以前两时之先。或迟发日凌晨空心与之。诸
疟之脉。大约尺寸俱弦。或浮数。或紧实。或缓涩。或虚迟。或左手濡而右手盛。或尺寸盛
而关中濡。总前治法。弦数多热者。寒之。弦迟多寒者。温之。浮弦、浮紧、浮数其邪在表
者。可汗。弦实沉实数实其邪在里者。可下。若夫调胃气利痰水分阴阳行三焦是又治法之纲
领也。渴又水浆药入辄吐。人参煎汤效。亦犹有说焉。尝读二广摄生。见其论议若瘴疟若暑
毒。每用疏转之剂。取下根源。果有先伤暑后发疟涉年余者。度其腹中有癖水。磨沉香下解
毒雄黄圆。黑血如泥。泄下极臭。由是获愈。因知诸疟皆有根。在治法之外。又当随轻重而
利导之。实者与巴豆大黄。虚者用养正丹辈。不然恒山于疟每每作效何耶。盖疟家多蓄黄水
。恒山为能破其癖而下其水也。恒山治疟。罂粟壳治痢。人皆薄之。故也。然其痢日久腹中
无痛。当涩肠。则岂容下。涩疟以痰水作恙。法当吐痰逐水。岂容不为之吐下。于斯时也。
不有罂壳恒山之剂。其何以为对治乎。但中间有药补之耳。凡疟皆因
停中。腹蓄黄水。惟水不行。所以寒热不歇。此疟家受病之处。治暑疟纯热。以香薷散加青
皮北大黄两个。乌梅同煎。侵晨温服。寒疟多寒。以二陈汤加青皮良姜多用姜同煎。侵晨吞
神保圆五粒。并欲取下毒水以去其病根。寒热自解。发疟呕吐。勿用恒山。有中年人。脏腑
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惟专用人参。为能止呕。其他疟剂。并不可施。遂
以茯苓二陈汤加人参缩砂白豆蔻进一二服。病患自觉气脉颇消。于是寒热不作。盖白豆蔻能
消能磨。流行三焦。荣卫一转。寒热自平。继今遇有呕吐发疟之证。或其人素呕。而发疟。
谨勿用恒山。惟以生萝卜生姜各研自然汁半盏。入蜜三四匙。乌梅两个同煎。吞局方雄黄丸
三四粒。候其利下恶血痰水。即以人参、川芎、茯苓、半夏、缩砂、甘草调和之。万一呕不
止而热不退。却用真料小柴胡汤多加生姜主治。其或呕吐大作。而又发热但先为治疟。热呕
自定。仍以小柴胡汤继之。
疟有水有血。水即水饮也。血即瘀血也。惟水饮所以作寒热。惟瘀血所以增寒热。恒山
逐水
或大
于内
疟证寒热不歇。不息有根。凡疟固当以风寒暑湿而治之。或汗。或下。或吐。或泻。活
人方
根在
故也
疏利
常山治疟。须用佐。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恒山为能吐之利之。是故然耳。其有纯热发疟。







治疟总要。不过吐汗下。当下而下不尽。腹中尚有余痛。或大便一泄之后。不复再泄。
但时
须使一身皆汗
究竟收效必矣
又再发者。
已。二药并
其何厉之
热用凉药
之。一方
柴胡退热。不及黄芩。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世俗治热。例用柴胡。最为稳当。至于
黄芩
用黄
剂。
调血



<目录>卷一百九十七\诸疟门

<篇名>诸疟(附论)

属性:夫人五脏疟有寒热痰鬼。及山岚瘴气。诸疟原其受病。皆因调摄失宜。阴阳交争。寒热
竞作
\x方\x
\x虎头骨丸 治一切疟疾。\x
虎头骨(三两涂酥炙黄) 朱砂(一两细研) 常山(半两锉)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牡蛎
粉(
两炮裂去皮
脐)

黄(

\x天灵盖丸 治一切疟发歇寒热。神思昏闷。晓夜不得安静。\x
天灵盖(一两) 阿魏(半两) 朱砂(一两细研) 麝香 白芥子(半两) 安息香
(三分)
砒霜
豆(七粒
去皮

皂荚
\x虎骨常山丸 疗疟不瘥。\x
虎头骨(炙) 常山 甘草(炙) 鳖甲(炙) 乌梅 葳蕤 白薇 升麻 茯苓 石
膏(研)

前日


\x麻黄白术散 治伤寒温暑湿。滞留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