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时候。
\x大效丸 治伤寒坏病。\x
乌头 附子(二味去皮脐为末用醋一升煎尽好酒一升再煎成膏后入诸药) 乌蛇(酒浸

炙) 细辛(去苗叶) 浓
朴(去粗皮姜汁炙)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 干
(研) 草

蔻(去皮) 硼砂 胡桐泪
槟榔(锉) 腻粉 不灰木(各一
捣。
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十丸。

\x麦门冬汤 治伤寒坏病经久不瘥。潮热不退。身体沉重。昏愦烦闷。\x
麦门冬(去心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鳖甲(去裙 醋炙一两) 甘草(炙锉
半两)
上粗捣筛。每服三钱七分。水一盏。乌梅一个。小麦五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
拘时候。
\x前胡汤 治伤寒坏病。潮热颊赤。口干烦躁。神思昏塞。经久不瘥。\x
前胡(去芦头二两) 柴胡(去苗) 常山 人参 葛根(锉各一两) 甘草(炙锉三
分) 上
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大盏。乌梅一个。槌碎。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
时候。
\x治伤寒八九日不瘥。名为败伤寒。诸药不能消者。方名鳖甲散。\x
鳖甲(炙) 蜀升麻 前胡 乌梅 枳实(炙) 犀角屑 黄芩(各一两) 甘草(一
两炙)
生地黄(八合)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频频服。若不解。更服。若头面赤。
去黄芩。用干葛四两。无地黄。用豉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芜荑。
\x治坏证伤寒病。十余日之后。过经已下已汗而未愈者。\x
庐州郭医。名羽。云渠义父李。助教大名府。善方脉。尝合以治四五人。皆安。其方得
于天台一僧。用药甚异。或谓其效在兜取。殊不可晓。
红娘子(二七个去头翅足细研) 大枣(两枚剥取肉) 上同研匀烂。丸如理中丸大。
每服
一丸。以白水煎服。先头目。次遍身。觉微微有汗。然后服小建中汤。加黄 。病瘥即止。
郭医但能记此说。未尝敢用。大可不录。以俟名医用之。
\x回生散 治伤寒失下。或成坏证。谵言妄语。发黄发斑。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有\x
\x燥粪蓄血
甘遂(生用) 黑牵牛(生取末秤) 郁李仁(去皮) 槟榔(生用) 大黄(生用) 大
戟(六
味各等分)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入轻粉一字。以蜜水少许。用柳枝调匀服之。更量虚
实加减。不拘时候。



<目录>卷一百四十三\伤寒门

<篇名>伤寒下痢(附论)

属性:夫伤寒病。若表实里虚。热气乘虚而入。攻于肠胃。则下赤黄汁。若湿毒瓦斯盛。则腹痛
壮热。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若寒毒入胃。则腹满身热。下痢者。不可攻其表。汗出
必胀满。表里俱虚故也。伤寒六七日下利。更发热而痢者。其人汗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
也。下痢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今自愈。脉沉弦者。为下重。其脉大者。为未已。脉微
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少阴病。八九日而身体手足尽热。在膀胱。必便血下痢。阳
明病下痢。其脉浮大。此皆为虚。强下之故也。伤寒下痢。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大者死。
又云。伤寒下痢其种固多。然皆由表实里虚。寒热湿气。乘虚客搏于肠胃之间。肠胃随
其所伤而下。若寒则青白。热则黄赤。若寒热相杂。则赤白俱下。兼以湿毒。则又下脓血如
鱼脑。如烂肉也。其候不同。有下痢而脉虚者。有下痢而脉实者。有湿毒胜而腹痛者。有热
气盛而烦渴者。有津液搏滞而肠垢者。有燥屎结聚而谵语者。其要固在审别虚实治之也。
下利须别阴阳。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
大概也。自利不渴。小便色白。脉微。清谷。厥冷恶寒。凡此皆寒。渴欲饮水。屎色不如常。
泄下赤黄。发热后重。凡此皆热毒之风邪入胃。木来胜土。故大肠暴下。其里虚协热者。下
利尤多。或解散。或攻泄。或温中。或固下焦。或利小便。随证有条。但不容发汗。盖邪气
内攻。若外复泄其津液。则胃气转虚。必胀满矣。然则下利之脉何如。曰。身凉脉小者顺。
身热脉大者逆。大则为虚。微弱则自止。滑而数者。是又有宿食也。若夫下利谵语而目直视。
下利厥燥而不得眠。下利发热汗不止。或厥不止。下利厥冷无脉。灸之身不温。而脉不回矣
张仲景伤寒论。阳明无下痢证。不可下。或有云。下利其脉浮大者。此皆为虚。以强下
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当温之。与水即哕。协热利者。曰肠垢。脐下必热。便中垢
秽赤黄。或饮水。乃热也。黄芩汤。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