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昏\x
\x乱。荣卫俱虚。冷搏于筋。令筋转。宜服此方。\x
香薷(穗一两半) 浓朴(去皮三两) 黄连(三两二味入生姜四两同杵炒令紫色) 上

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浸换。令顿服之。药冷
则效速也。仍煎时不得犯铁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时吐利。霍乱腹中撮痛。大渴烦躁。四肢
逆冷。冷汗出。自两脚转筋疼痛。不可忍者。须井中沉令极冷。顿服之。乃有神效。



<目录>卷一百三十九\伤寒门

<篇名>伤寒心腹痞满(附论)

属性:夫伤寒太阳少阳并病。脉浮而下之。反入里。则作痞。痞者。心下满也。病发于阴者。
则不可下。下则心腹痞满。若按之自软。但气痞尔。不可复下也。若热毒瓦斯乘心。则心下痞
满。面赤目黄。狂言恍惚者。此为内实。宜吐下之也。伤寒病发于阴。而医误下之。邪气入
里。胃中虚。客气上逆。心下满不痛。按之不坚。此为痞也。法宜泻心。唯表未解者。未可
攻之。当先解表。然后攻痞。若表解而里未和。或泻心而痞不解。其人口燥烦渴背急。随证
处治。其眩冒而经脉动惕者。久则成痿。若表里俱虚之人。有气痞。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
独。复加火针。因而致烦。面青黄。肤 者。难治。其脉微浮。而气上冲咽喉。不能息者。
非痞。有寒在胸中故也。治属吐法。
活人书云。问心下满而不痛。此名痞也。伤寒本无痞。应其有身冷。医反下。遂成痞。
枳实理中丸最良。仲景治痞气诸汤中。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此方平和。宜常用。仲
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此汤药味。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
也。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梗枳壳行气下膈。先用之。无论结胸与痞。关
脉须皆沉。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关浮则结热。三黄以验也。泻肝。若复
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病患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发渴。口热烦。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
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此以医下之也。
若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主之。盖此非结热。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下
利而心下痞。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并主之。若下利不止者。当治其下焦。赤石脂禹余粮
汤主之。盖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则利益甚耳。服
赤石脂禹余粮汤。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凡痞胀泻心汤不愈。然后可与陷
胸丸下之。不可用陷胸汤。盖太猛。只用陷胸丸。大抵结胸与痞皆应。不然。表未解者。不
可攻也。仲景云。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汤。
外证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之。胸胁满。微结。小柴胡加干
姜牡蛎汤主之。若太阳证未除。而数下之。遂KT 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十枣汤。大柴胡汤。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难用。须是表证罢。不恶寒。
身凉。其人热汗出。发作有时。头疼。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疼。干呕短气者。乃可行十枣汤。
表未解者。甚不可用也。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非
大柴胡不可也。若发汗吐下后。心下痞硬。怒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有旋复代赭汤证
之人。其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其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复代赭汤。为良。旋
复代赭汤。是解心下痞硬证。宜详察之。
又云。伤寒心下满者。谓正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也。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殊。
若下后者。又有结胸痞气之别。经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满而烦乱。

属腑者不令攻之。兹二者。为不经汗下。而心下满者。或吐之。看其邪气之高下。高者。
则因而越之。下者。则因而竭之。其要在泄其邪也。至如阳明病。虽心下硬满。又未可攻。
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气自表传里。至
于心下留结为实者。则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此戒也。又邪气
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
结。经曰。呕而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
。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下之。心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但满而不痛
者。此为虚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