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阿胶。

\x黄土汤\x(出金匮方)\x治吐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x
釜灶下黄焦土(半升绵裹) 甘草(炙)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裂) 阿胶(炙末)
黄芩
(各三两) 上切。以水八升。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

\x治伤寒吐血。而齿缝皆流血不止。\x
用开口川椒四十九粒。用法醋一大盏。同煎令熟。入白矾少许漱口。含在口中。少顷出。
再啜漱而含。



<目录>卷一百三十九\伤寒门

<篇名>伤寒蓄血(附论)

属性:夫伤寒蓄血者。在下焦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
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
致。经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者是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
口舌。然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如少腹觉有硬满。
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可下
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太阳病。身黄。脉沉
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之愈。
阳明病。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
。经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
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
血之甚者。须抵当汤丸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之轻者。须桃仁承气汤
以利之。医妙者何也。在乎识形证。明脉息。晓虚实。知转变。其于形证之明者。众人所共
识。又何以见其妙秘也。形证之参差。众人所未识。独先识之。乃所以为妙。且如病患无表
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以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
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主之。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喜忘如狂之证。亦无少
腹硬满之候。当是之时。与承气汤下者多矣。独能处以抵当汤下之者。是为医之妙者也。若
是者。何以知其有蓄血也。且脉浮而数者。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
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其脉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
。而卫气间热在矣。为邪气留心。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
数不解者。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矣。热则气合覆。血乃下行。胃虚协热。热消谷
。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则血得以出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
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须抵当汤下之。又伤寒留蓄恶血。内外俱热。昏愦谵语。亦有
耳聋虚鸣之证。与少阳经受病相似。如服小柴胡汤不效。当以黄连一分。赤茯苓半分。锉细
。入灯心煎与之。男女通用。凡大小产。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力所不及者。于内加五灵脂。
仍以黄连赤茯苓汤佐之。盖心主血。黄连、茯苓皆清心凉血之剂。所以收功。若夫疏利血毒
。则活人书桃仁承气汤。有余勇矣。
\x方\x
\x大黄芍药汤\x(出圣济总录)\x治伤寒太阳病。随经入里。瘀热内积蓄血。喜忘如\x
\x狂。\x
大黄(锉炒五钱) 芍药 牡丹皮 犀角(镑生用各一两) 生干地黄(两半) 上锉
如麻豆
大。每服五钱。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x大黄汤\x(出圣济总录)\x治伤寒内有瘀血。大便不利。小便急痛。\x
大黄(锉炒一两)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半两) 水蛭(米炒黄一两) 木
通(半
两锉) 上除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同研令均。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
\x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内蓄为瘀血。及鼻衄血也。吐血不\x
\x尽。余血停留。致面黄。大便黑。\x
犀角(一两) 生地黄(六两) 芍药(三两) 牡丹皮(二两) 上 咀。水九升。
煮三升。
分三服。有热如狂者。加黄芩、大黄。腹不满。为无热。不可加。升麻与犀角。性味主治不
同。何以升麻代之。以是知引入阳明也。兼治疮疹。
\x芍药地黄汤 治伤寒发热疹出血。并有积。喜忘如狂。鼻衄面黄。大便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