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为实也。其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已为难治。盖谓其虚寒之甚。医者。
必审其邪气之虚实。病证之逆顺。为施药。治则当矣。
歌括曰。脉浮有表并虚细。呕吐恶寒无失气。大便坚硬。小便清。或少或多或自利。
脉浮者。为有表也。不可下。大抵脉浮而恶寒者。为有表也。表证未罢。不可下。脉虚
细。王叔和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呕吐。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切不可下。恶寒
者。太阳阳明合病。属表。可发汗。若是少阴证。宜温之。无失气者。谓不转失气也。根据潮
大承气汤。大便坚而小便清者。不在里也。桂枝汤。大便坚而小便少。恐津液还入胃。而先
硬后溏也。每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此津液还入胃。不久当自大便也。大便坚而小便多。其
脾为约。
又歌曰。呕吐阳明逆气行。数为胃热缓寒生。太阳合病利不利。肾证三条各有名。
呕吐阳明逆气。气上逆则为呕吐。水谷不下是也。伤寒呕吐证。表邪传里。里气上逆。
则为呕吐。水谷不下是也。伤寒呕吐。有胃热。有胃寒。有水气。有脓血。辨四者而已。胃
热。脉数或紧。必有口苦舌干。烦渴之证。有胃寒者。脉弦而迟。必有逆冷。下食。大小便
自利之证。水气者。先后呕。膈满。怔忪。若胃脘脓血。则腥气燥气奔逆上冲。经所谓呕家
有痈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又谓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是矣。大抵呕吐。皆有
所出也。以下咽而出。呕也。未下咽而出者。吐也。吐特甚于呕耳。若概以呕无所出。则其
间所谓干呕者。独何耶。呕吐多属阳明气逆而上行。戒不可下。汗后水药不入口者逆。呕而
脉弱。小便自利。微热而厥者。虚极难调也。生姜呕家圣药。热燥者。乌梅代之。活人书云。

仲景云。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浃然
汗出而解。
大抵呕证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满而呕。日晡
发潮热者。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也。秘者加大黄。
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去哕。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
明证。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方具第十七卷。古人治呕。多用半夏生姜。
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去呕皆用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
而自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
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皆可选用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苓汤
主之。光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先渴却而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有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阴而呕者。真武汤
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伤寒瘥后呕
者有余热在胃脘也。竹叶汤加生姜主之。又云。吐有冷热二证。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
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伤寒有表证。渴欲饮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经受
热。而小肠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小
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主之。曾轻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干姜黄连黄芩人
参汤主之。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
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因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
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主
之。若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呕吐而下利有两。仲景云。伤寒
发热。汗出不解。心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下之。又有霍乱证。霍乱呕吐而利。热
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或有寒。腹满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脚转筋。
理中汤。加附子一枚。生用。并粗末。作汤服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
冷者。四逆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主之。吐利止。而身体
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仲景大柴胡一证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
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即非霍乱也。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
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若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燥。四肢逆冷。
冷汗自出。两脚转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