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脉弦细而发热。至于三阴脉从足至胸。皆不至头。惟厥阴脉挟胃。属肝。络胆。循喉
咙。上颃颡。连目出额。故仲景只有厥阴头痛一证。治以吴茱萸汤者是也。又伤寒头痛。谓
邪气外在经络。上攻于头所致也。难经曰。三阳经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言三
阳之经上于头尔。然伤寒头痛者。太阳专主也。何者。以太阳之经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
上入络脑。经所谓太阳受病者。头项痛。腰脊强。又曰。七日病衰。头痛少愈。虽然阳明、
少阳亦有头痛。不若太阳之专主也。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为主表证。虽有风寒之不同。
必待发散而后已。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伤寒也。麻
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桂枝汤主之。虽有伤寒六七日。不大
便。头痛有热者。而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者。又云。若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
与桂枝汤。以头痛未去。虽不大便六七日。其小便清者。犹为在表。是知头痛属乎表者明矣。
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病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之脉。皆上至颈胸中而还。不上
循头则无头痛之证。惟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病亦有
夫头者。精明之府也。神明居之。小小邪气。作为头痛者。必曰发散而可也。其或痛甚。
入连于脑。而手足寒者。又为真痛。岂能发散而已哉。呜呼。头痛为外疾。犹有不可治者。
又矧脏腑之疾乎。又伤寒头痛者。是外中风邪。上注脑中。三阳之脉受于风寒。伏留不去。
则流传于心肺。故使上焦壅滞。心烦鼻塞。壮热头痛也。
歌括。恶寒发热太阳经。恶热头痛胃气蒸。脉细而弦兼发热。少阳头痛自分明。
又云。三阴本没头痛疼。若有头疼属厥阴。非次头痛涎作病。心烦鼻塞湿家寻。
又论云。太阳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已发汗。未发汗。头疼如破
者。连须葱白汤。不已者。葛根葱白汤。阳明头痛。胃气所蒸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疼。
小柴胡汤。涎病头疼。瓜蒂搐鼻法。湿家鼻塞头疼。瓜蒂搐鼻法。出鼻中黄水即愈。厥阴头
痛。脉必微浮。浮者欲愈也。不愈者。小建中汤。外证发热似疟者。欲愈也。宜桂枝麻黄各
半汤。又云。三阴无头疼。唯厥阴有头疼。至吴茱萸证。却云干呕。吐涎沫。头疼属少阴。
以此论之。少阴亦有头疼。但稀少耳。孙真人云。少阴伤寒。不壮热。不头疼。其稀少可知。
少阴身虽有热。而无头疼。厥阴有头疼。而无身热。而又头疼。属阳证无疑矣。
歌括。头痛恶冷太阳先。恶热阳明胆细弦。湿鼻塞兮痰膈满。厥阴干呕吐清涎。
又头痛属三阳。阳明、少阳皆有之。而太阳则专主是也。太阳专主头痛。则头痛之属表
证者居多。阳明、少阳又次而轻耳。以阴经络上不至头。故无头痛。惟厥阴循喉咙之后。上
连目系顶巅。有头痛。干呕吐涎。可用吴茱萸汤。一证却无身热。亦与阴症不同也。虽然太
阴、少阴。其经从足至胸。并无头痛。是固然耳。然风温病在少阴。湿温病在太阴。而头反
痛。至于阴毒亦然。是又某病。则又有某证。脉络相通。不可拘也。
若夫头痛剧甚。入连于脑。手足俱寒。此则真痛。神丹在手。其能救乎。诸头疼无热。
如圣饼。用生姜葱白煎汤下。
头疼脉数。发热恶寒。而身不痛。左手脉平和。此名食积也。伤食亦令人头痛。脉数发
热。但验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痛者是也。甲乙经云。人迎盛紧。伤于寒。气口盛紧。伤
于食。左手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右手关前一分者。气口之位也。盖人迎主外。气口主
中。以此别之。伤食之证。由脾胃伏热。因食不消。发热似伤寒。却身不疼痛。此为异耳。
若膈实呕吐。食在上脘。宜吐之。若心腹满痛者。宜下之。治中汤。五积散。黑神丸。可选
而用也。
\x方\x
\x石膏散\x(出圣惠方)\x治伤寒头痛壮热。\x
石膏 桂心 细辛 白术 桔梗(去芦头) 干姜(炮制锉) 薄荷(各半两) 麻黄
(去根
节) 赤芍药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两(分)〕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上捣粗罗为散。

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七寸。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
热服。
\x黄芩散 治伤寒头痛。心神烦热。四肢不利。\x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赤芍药 桂心 细辛(各三分) 麻黄(去根节) 前

(去芦头各一两) 石膏(二两) 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

计时
\x治伤寒壅热。头痛不可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