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呕家不喜甘。故去术。呕家多服生姜。以辛散之。)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下多者。用术以去湿。悸加茯苓。以导气。)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缓之。)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里虚则痛。加人参以补之。)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胃虚。则气壅腹满。甘令人中满。是去术也。附子之辛。以补阳散壅。)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与桂枝汤小和之。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
则愈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上吐下利。里虚。汗出。发热恶寒。表未解也。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阳虚阴胜也。
与四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亡津液。则小盒饭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脉微为亡
阳。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已下断。津液内竭。则不当汗出。汗出者。不当厥。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
脉微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内经曰。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新虚不胜谷气。是生小烦。)



<目录>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篇名>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

属性: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
欲举
(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
妇人
相感
中拘

\x烧 散方\x
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
愈。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曰劳复。病
热少
浮越
\x枳实栀子豉汤方\x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擘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枳实栀子豉汤。则应吐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热聚于上。苦则吐之。热聚于
表者
空煮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瘥后。余热未尽。更发热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脉浮者。热在表也。故以汗解。
脉沉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曰。腰以
下肿
\x牡蛎泽泻散方\x
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
熬) 商陆
根(
(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内经曰。湿淫于内。平以苦。佐以酸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汗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纳津液。故喜唾不了了。与理中丸。以温其胃。)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膏
汤。
\x竹叶石膏汤\x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
(三
(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

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
则愈。
(阳明旺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下之。以损宿谷。)



<目录>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

<篇名>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属性:夫以为疾病至急。仓猝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
此易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