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发热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
故知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
然者
(冒者郁也。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汗之则表虚而亡阳。表里俱虚。寒气怫郁。其人因致
冒。
冒家欲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
微者
(脉阴阳俱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
同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营虚。营者。阴也。卫者。阳也。发热汗出。阴弱阳
强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
呕。
小柴
(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五
六日
来寒热


今只言胸胁
静也。邪在
表之里。在
未至于必不能食
也。邪初入里。
或为之证。)
\x小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
平) 半夏(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
之。
在半

\x加减法\x
若胸中烦而不吐。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胸中烦而不呕。热聚而气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满。方热聚。无用人参之补。辛散逆气。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参甘而润。栝蒌根苦而凉。彻热生津。二物为当。)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去黄芩恶寒中。加芍药以通壅。)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甘令人中满。痞者去大枣之甘。咸以 之。痞硬者加牡蛎之咸。)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饮而水蓄不行。为悸。小便不利。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则水益坚。故去
黄芩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参。外有微热。表未解也。加桂以发汗。)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咳者。气逆也。甘则壅气。故去人参、大枣。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
子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
时。
(人之气血。随时盛衰。当月郭空之时。则为血弱气尽。腠理开疏之时也。邪气乘虚。
伤人
腠理
而结
随经
相搏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汤。表邪已而渴。里邪传于阳明也。以阳明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
黄。
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气在半表半里。未为实。反二三下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则手足通热。
邪在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瘥
者。
里之
\x小建中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芍药(六
两味酸微
(建中者。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
也。
气虚
饴。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
候全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